藥徵 卷之中


黃連

黃連 主治心中煩悸也,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

考徵

黃連阿膠湯證曰 心中煩不得臥。

以上一方,黃連四兩。

黃連湯證曰 胸中有熱腹中痛欲嘔吐。

乾薑黃連黃芩人蔘湯證曰 吐下。

葛根黃連黃芩湯證曰 利遂不止。

白頭翁湯證曰 下利欲飮水。

以上四方,黃連皆三兩。

大黃黃連瀉心湯證曰 心下痞,按之濡。

瀉心湯證曰 心氣不足。

附子瀉心湯證曰 心下痞。

以上三方,黃連皆一兩,而亦三兩之例。

右歷觀此諸方,黃連治心中煩悸也明矣,故心中煩悸而痞者吐者利者腹痛者,用此皆治也,此外用黃連一兩方多,其比餘藥分量差少,但擧心胸之微疾,不足取而徵焉,故不枚擧也。

약징 고징 藥徵 卷之中

互考

張仲景用黃連,其證與人蔘茯苓,大同而小異,說在人蔘部。

黃連阿膠湯證曰 心中煩,此方黃連爲君,而有心中煩之證,斯可以見其主治矣。

瀉心湯證曰 心氣不足,而吐血衄血者,瀉心湯主之,旣云不足,又云瀉心,此後世論說之所由起也,然『千金方』‘不足’作‘不定’。斯仲景之古也,而不定者,煩悸之謂也,凡病心中煩悸心下痞按之濡者,用此湯皆治也,由是觀之,所謂不定者,煩悸之謂也。

辨誤

夫萬物生于天也,故天命之謂性,性唯一也,其能亦唯一也,謂之良能,然其有多能者,性之所枝而岐也,非性之本也,謂之贏能,人之眩贏能,而謂性多能者多矣。

余嘗讀『本草』。擧其主治甚多.夫主治也者,性之能也,一物之性,豈有此多能哉! 今近取譬於人之多能乎,夫人之性也,有任焉者,有淸焉者,有和焉者,有直焉者,雖聖人不可移易也,而有多能焉,有無能焉,多能非求於天性之外而成焉,無能非求於天性之中而無焉,從其性而用之,則多能也,是善於用其性者也,非由天性而多能也,故天性任焉者,用而多能,則盡其性之任而已。

任之外,無有其能也,淸則淸,和則和,直則直,從性之一而貫之,不可移易也,亦有學而修之,以成其多能者,若天性然,然非去性而然,亦與性成者也,此所以論於人之道,而非所以論於草根木皮也,夫善於用人性之能者若彼,而況於草根木皮乎?

性之外,無有多能,而一草何多能之有? 夫黃連之苦治心煩也,是性之爲能也,張仲景用焉,而治心下痞嘔吐下利之證也,是性之所枝而岐也,故無心煩之狀者,試之無效,加心煩者,其應如響,仲景治心下痞嘔吐下利,其方不用黃連者甚多,斯亦可以徵也,由是觀之,黃連主治心煩也。『本草』之謬也明矣,黃連之能多乎哉? 不多也。

品考

黃連 處處出焉,出於本邦越中者,爲上品,世所謂加賀黃連是也,貪利之賈,或以鬱金色之,不可不擇也,剉用。

黃芩

黃芩 主治心下痞也,旁治胸脇滿、嘔吐、下利也。

考徵

黃芩湯證曰 自下利。

六物黃芩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乾薑黃連黃芩人蔘湯證曰 吐下。

小柴胡湯證曰 胸脇苦滿。

大柴胡湯證曰 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

柴胡薑桂湯證曰 胸脇滿微結心煩。

葛根黃連黃芩湯證曰 利遂不止。

半夏瀉心湯證曰 嘔而腸鳴心下痞。

以上八方,黃芩皆三兩。

柴胡桂枝湯證曰 微嘔心下支結。

瀉心湯證曰 心下痞。

附子瀉心湯證曰 心下痞。

以上三方,黃芩或一兩,或一兩半,而亦三兩之例。

右歷觀此諸方,黃芩主治心下之病也,若嘔吐者,若下利者,而有心下痞之證也,則得黃芩卽治矣,其無此證者,終無效焉,無他,治心下痞也。

互考

黃芩湯條曰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主之,蓋六經也者,疾醫之所不言也,而其有六經之言,則後人所攙入焉,故不取焉,以他例推之,心下痞腹强急而下利者,此湯主之,爲則每對若證,卽用此湯,其應如響,學者審諸。

六物黃芩湯,其證不具也,此方半夏瀉心湯,而去黃連甘草,加桂枝者也,張仲景用人蔘黃芩也,於心下痞而硬者也,然則心下痞硬乾嘔下利者,此湯主之,其無此證,則終無效也,學者審諸。

辨誤

世醫篤信『本草』。以芩連爲寒藥,其畏之也如虎狼焉,不思之甚矣,夫『本草』論藥之寒熱溫凉,終不一定,彼以爲溫,則是以爲熱,甲以爲寒,則乙以爲凉,果孰是而孰非乎,蓋醫者之於用藥也,譬猶武夫用兵,武夫而畏兵,不可以爲武夫也,醫亦然,毒藥各有其能,各主一病,苟有其證者,而不用之,則終不治也,所以不畏焉,此而畏之,則何以醫爲也,張仲景用黃芩也,治心下痞而已,無有他能,故心下痞,而嘔吐下利,則用之卽治矣,世醫不深察,妄以爲嘔吐下利之主藥,可悲也夫。

品考

黃芩 處處出焉,出漢土者,此爲上品也,出朝鮮者次之,出本邦者,下品也,剉用。

柴胡

柴胡 主治胸脇苦滿也,旁治寒熱往來、腹中痛、脇下痞硬。

약징 고징 藥徵 卷之中

考徵

小柴胡湯證曰 胸脇苦滿,往來寒熱,又云 腹中痛,又云 脇下痞硬。

柴胡加芒硝湯證曰 胸脇滿。

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柴胡薑桂湯證曰 胸脇滿微結,又云 往來寒熱。

大柴胡湯證曰 心下急鬱鬱微煩,又曰 往來寒熱,又曰 心下滿痛。

以上五方,柴胡皆八兩。

柴胡桂枝湯證曰 心下支結。

以上一方,柴胡四兩,而八兩之例。

右歷觀此諸方,柴胡主治胸脇苦滿也,其他治往來寒熱,或腹中痛,或嘔吐,或小便不利,此一方之所主治,而非一味之所主治也。爲則按 『傷寒論』中,寒熱腹痛嘔吐小便不利,而不用柴胡者多矣,胸脇苦滿,而有前證,則柴胡主焉,此可以見柴胡之所主治也。

互考

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湯,其證不具也,以渴故代半夏以瓜蔞也,今試諸世所謂瘧疾,胸脇苦滿而渴者,甚有效焉,其無有胸脇苦滿證,則終不知也,然則胸脇苦滿證,其脫也明矣。

辨誤

『本草綱目』柴胡部中,往往以往來寒熱,爲其主治也,夫世所謂瘧疾,其寒熱往來也劇矣,而有用柴胡而治也者,亦有不治也者,於是質之仲景氏之書,其用柴胡也無不有胸脇苦滿之證,今乃施諸胸脇苦滿,而寒熱往來者,其應猶響之於聲,非直也瘧,百疾皆然,無胸脇苦滿證者,則用之無效焉,然則柴胡之所主治也,不在彼而在此。

品考

柴胡 處處出焉。『本草』以産于銀州銀縣者,爲上品也,本邦藥舖所鬻者,有二品,曰鎌倉柴胡,曰河原柴胡也,蓋河原柴胡者,非柴胡之種也,不可用焉,鎌倉柴胡者尤佳。去鬚及頭,以粗布拂拭之,剉而用焉。雷斅陳子承,稱柴胡香氣甚矣,而本邦之産,比諸産漢土者,形狀則同,氣味則薄,因稽諸說,嫩則香美也,老則不也,張元素曰 氣味俱輕,故今用鎌倉柴胡也。

貝母

貝母 主治胸膈鬱結痰飮也。

考徵

桔梗白散證曰 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

以上一方,貝母三分。

仲景氏用貝母也,特此一方已,然考之『本草』,古人用貝母,主治鬱結痰飮,旁治咳嗽乳汁不下也,乃與仲景氏治濁唾腥臭,其歸一也已,其功於桔梗,大同而小異也。

品考

貝母 用自漢土來者也,剉用焉,今本邦間亦出焉,不異於漢土産也。

細辛

細辛 主治宿飮停水也,故治水氣在心下而咳滿、或上逆、或脇痛。

考徵

小靑龍湯證曰 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

苓甘五味薑辛湯證曰 咳胸滿。

以上二方,細辛皆三兩。

麻黃附子細辛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大黃附子湯證曰 脇上偏痛。

桂薑棗草黃辛附湯證曰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

以上三方,細辛皆二兩。

右歷觀此諸方,其咳者上逆者胸滿者脇痛者心下堅大者,胸脇心下宿飮停水,而所致也,用細辛則水飮去,而其證已,可以見其所主治也。

약징 고징 세신

互考

麻黃附子細辛湯條,特云少陰病反發熱,而不擧餘證,爲則按 六經也者,是後人之攙入,而非仲景之古也,所謂少陰病者,踡臥小便淸利也,踡臥者,惡寒甚也,惡寒者,水病也,仲景氏之治惡寒也,其用附子者居多,又其言曰 朮附竝走皮中,逐水氣也,由是觀之,惡寒之爲水氣也明矣,其喘而惡寒,有痰飮之變者,此方主之。

桂薑棗草黃辛附湯證不具也,說在朮條下,故不復贅焉。

辨誤

今之爲醫者,其用藥也,瞑眩則慄,遽轉其方,何無特操之甚也。『書』曰 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余每讀書到於此,未嘗不廢書抵掌而歎,聖哲之言,信而有徵也,仲景之爲方也,亦有徵矣,請擧其一二,苓甘五味薑辛夏湯條曰 咳滿卽止,而更復渴,衝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也,而仍用細辛乾薑,此非審知此毒而治此疾者,孰能之爲? 嗚呼,仲景哉!朮附湯條曰 其人如冒狀,勿怪,卽是朮附竝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此亦瞑眩之謂也,夫欲爲仲景氏者,其要在知藥之瞑眩,而疾乃瘳焉,而後就其方法,審其藥功而已,爲則從事於此,審試諸藥。『本草』所謂大毒者,其不徹疾也不瞑眩,所謂無毒者,亦中肯綮也必瞑眩,瞑眩也,疾斯瘳也,余未見藥弗瞑眩,而疾之爲瘳者也,嗚呼,聖哲之言,信而有徵哉! 學者思諸。

品考

細辛 本邦稱云眞細辛者,卽是也,洗去塵土,剉而用之,藥舖間以杜衡充細辛也,不可不辨矣。

當歸

芎藭

仲景之方中,用當歸芎窮者,其所主治,不可的知也,今不敢鑿,從成方而用焉,是闕如之義也。

辨誤

『本草』以當歸芎藭治血,爲産後要藥,爲則按 仲景氏治血方中,無此二藥者多,而治他證之方中,亦有此二藥,如奔豚湯當歸羊肉湯酸棗仁湯類是也,由是觀之,不可槪爲治血之藥也。

品考

當歸 江州伊歕山所産,其味辛,同漢土所産,而和州所産味甘,此以糞土培養之者也,不可用矣,孫思邈曰 無當歸,以芎藭代之,今試嘗和州當歸,其味大不似芎藭也,伊歕當歸則似焉,故用之也。

芎藭 出本邦豊後州者,上品也。

芍藥

芍藥 主治結實而拘攣也,旁治腹痛、頭痛、身體不仁、疼痛、腹滿、咳逆、下利、腫膿。

考徵

桂枝加芍藥湯證曰 腹滿時痛。

小建中湯證曰 腹中急痛。

桂枝加大黃湯證曰 大實痛。

以上三方,芍藥皆六兩。

枳實芍藥散證曰 腹痛煩滿。

排膿散證闕。說在類聚方

以上二方,芍藥一方等分,一方六分。

芍藥甘草湯證曰 脚攣急。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蔘新加湯證曰 身疼痛。

芎歸膠艾湯證曰 腹中痛。

以上三方,芍藥皆四兩。

芍藥甘草附子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芍藥三兩,而亦四兩之例。

小靑龍湯證曰 咳逆。

大柴胡湯證曰 心下滿痛,又曰 嘔吐而下利。

附子湯證曰 身體痛。

眞武湯證曰 腹痛,又云 沈重疼痛自下利,又云 咳。

桂枝湯證曰 頭痛,又曰 身疼痛。

烏頭湯證曰 歷節不可屈伸疼痛,又曰 拘急。

黃芪桂枝五物湯證曰 身體不仁。

以上七方,芍藥皆三兩。

黃芩湯證曰 自下利。

柴胡桂枝湯證曰 肢節煩疼。

以上二方,用芍藥,或二兩,或一兩半,而亦三兩之例。

右歷觀此諸方,曰腹痛曰頭痛曰腹滿曰咳逆曰下利曰排膿曰四肢疼痛曰攣急曰身體不仁,一是皆結實而所致也,其所謂痛者,拘急也,若夫桂枝加芍藥湯小建中湯桂枝加大黃湯,皆以芍藥爲主藥,而其證如此,由是觀之,其治結實而拘攣也明矣。

약징 고징 藥徵 卷之中

互考

小建中湯。『傷寒論』不備其證,是以世醫不獲方意,以爲補劑,故其所施也,竟無效焉,爲則按 此方出自芍藥甘草湯,故主治諸病腹拘急而痛者也,學者正焉。

芍藥甘草附子湯,其條特擧惡寒之證,此附子之所主也,而脫芍藥甘草之所主治也,其用甘草者,治毒急迫也,其用芍藥者,治拘攣也,然則拘攣急迫,而惡寒者,此湯主之。

眞武湯附子湯,特有生薑人蔘之異,而所主治,則頗異也,眞武湯,苓芍爲主,而附子湯,朮附爲主也,二方所主治,斯可以見也已。

辨誤

朱震亨曰 産後不可用芍藥,以其酸寒伐生發之氣也,李時珍曰 白芍藥益脾,能於土

中瀉木,産後肝血已虛,不可更瀉,故禁之,夫酸寒之藥,蓋不少矣,何獨避芍藥之爲? 世醫雷同其說,不思之甚矣,諸藥皆毒,毒而治毒,毒而不用毒,何治之有? 『金匱要略』曰 産後腹痛,枳實芍藥散主之。『千金方』曰,産後虛羸腹中刺痛當歸建中湯主之,此皆芍藥主藥,而用之於産後也,且也張仲景芍藥甘草湯芍藥甘草附子湯桂枝加芍藥湯,皆以芍藥爲主,而於血證無毫關涉焉,特治結實而拘攣已,若乃酸寒伐生發之氣,及瀉木之說,此鑿空之論,而非疾醫之用也。

品考

芍藥 其種有二,曰木芍藥也,曰草芍藥也,木芍藥是其眞也,花容婥約,亦可愛也,余取之矣,服食家言,白花勝赤花,嘗試其功,赤白惟均也,服食家之說,不可從矣,草芍藥,世所謂宇多芍藥也,不可用矣。

牧丹皮

仲景之方中,桂枝茯苓丸八味丸大黃牧丹皮湯,以上三方,雖有牧丹皮,而不以爲主藥也,如此之類,皆從其全方之主治而用之,如其徵姑闕焉,以俟後之君子也。

品考

牧丹皮 和漢同。

茵蔯蒿

茵蔯蒿 主治發黃也。

考徵

茵蔯五苓散證曰 黃疸。

茵蔯蒿湯證曰 心胸不安,久久發黃。

以上二方,茵蔯蒿一方六兩,一方十分。

右觀此二方,茵蔯蒿治發黃也明矣。

互考

或問曰 發黃之證,治之之方,其不用茵蔯蒿者,間亦有之,如何?

答曰 發黃小便不利或渴,無餘證者,茵蔯五苓散主之。

發黃大便不通者,茵蔯蒿湯主之。

若乃一身盡黃腹脹大便必黑,時溏者,硝礬散主之。

發黃心中懊憹,梔子大黃豉湯。

發黃腹滿小便不利,大黃硝石湯。

發黃頭痛惡風自汗出,桂枝加黃芪湯。

發黃嘔逆,小半夏湯主之。

發黃胸脇苦滿,小柴胡湯主之。

發黃腹中拘急,小建中湯主之。

此皆隨證而異方也,仲景氏之於茵蔯蒿,特用之於發黃,無他病者而已。

辨誤

世之醫者論黃疸爲濕熱,其以黃爲土色也,無益於治,此不可從矣。

品考

茵蔯蒿 和漢無別。

仲景之方中,芎歸膠艾湯用艾,而非君藥也,是以其所主治也,不可得而知矣,芎歸膠艾湯,主治漏下下血也,今從其成方而用之。

辨誤

『名醫別錄』曰 艾可以灸百病,後人不審其證之可灸與否,一槪行之,故罹其害也,蓋不鮮矣,醫者見之,以爲不候寒熱之過也,不審可否,則固已失之矣,論寒熱亦未爲得也,灸者所以解結毒也,若夫毒著脊上,藥之不知,下之不及,就其所著而灸之,其毒轉而走腹,而後藥之爲達也,臨其可灸之證也,我不終問其寒熱,而未有逢其害焉,有灸而發熱,是毒動也,世醫以爲灸誤,非也,余於若證,灸而不止,其毒之散也,其熱亦止,此卽所謂瞑眩而瘳者也,凡艾之爲用也,灸之與煎,其施雖異,而以其一物也,偶爾言及焉。

灸家言禁穴頗多,余家不言之,一從『靈樞』。以結毒爲腧也,大凡灸不止一日,乃至五日七日,以多日爲有效矣,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我未見其能治者也。

品考

艾 處處出焉,所賣者雜它物,可正焉。

麻黃

麻黃 主治喘咳水氣也,旁治惡風、惡寒、無汗、身疼、骨節痛、一身黃腫。

考徵

麻黃湯證曰 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

甘草麻黃湯證曰 裏水。

麻黃醇酒湯證曰 黃疸。

以上三方,麻黃四兩,或三兩,而爲君藥。

大靑龍湯證曰 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

越婢湯證曰 惡風一身悉腫。

越婢加朮湯證曰 一身面目黃腫。

越婢加半夏湯證曰 其人喘,目如脫狀。

以上四方,麻黃皆六兩。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曰 汗出而喘。

牡蠣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二方,麻黃皆四兩。

葛根湯證曰 無汗惡風。

小靑龍湯證曰 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

烏頭湯證曰 歷節疼痛。

以上三方,麻黃皆三兩。

麻黃附子甘草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麻黃附子細辛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二方,麻黃二兩。

右歷觀此數方,麻黃主治喘咳水氣也明矣,故其證而惡風惡寒無汗身疼骨節痛一身黃腫者,用麻黃皆治也。

약징 고징 藥徵 卷之中

互考

甘草麻黃湯麻黃醇酒湯,唯云裏水黃疸,而不審其證,爲則按 黃家兼有喘咳惡寒骨節痛之證者,麻黃之所主治也。

牡蠣湯,此甘草麻黃湯,而加牡蠣蜀漆方也,牡蠣治動氣,蜀漆主逐水,然則世所謂瘧疾,動氣在上而喘者,此湯主之也。『外臺秘要』特云牡瘧,而不擧其證,茫乎如舟行無津涯矣,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細辛湯二方,其條所謂少陰病者,惡寒甚也,而有無汗之證,故用麻黃也。

辨誤

甚矣,世醫之怖麻黃也,其言曰 吾聞之,麻黃能發汗,多服之,則灑灑汗出不止,是以不敢用焉,惡是何言也? 譬怯者之於妖怪,足未嘗踏其境,而言某地眞出妖怪也,爲則嘗試麻黃之效,可用之證而用之,汗則出焉,雖當夏月而無灑灑不止之患,仲景氏言 服麻黃後覆取微似汗,宜哉,學者勿以耳食而飽矣!

品考

麻黃 本邦之産未聞,而亦有形狀相似者,是木賊而非麻黃也,朱震亨李時珍言其與麻黃同功,則學者試可,乃已,甄權曰 根節止汗,試之無效也,不可從矣,仲景氏曰 先煮麻黃去上沫,今漢舶所載而來者,煮之無上沫,共諸藥煮之而可也,剉用。

地黃

地黃 主治血證及水病也。

考徵

八味丸證曰 少腹不仁,又曰 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地黃八兩。

芎歸膠艾湯證曰 漏下,又曰 下血。

以上一方,地黃六兩。

三物黃芩湯證曰 在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

以上一方,地黃四兩。

右歷觀此三方,主治血及水,而不及其他也。

互考

芎歸膠艾湯三物黃芩湯八味丸,皆以地黃爲君藥,而二方言血證,一方言小便不利,膠艾湯方中,除地黃之外,有阿膠當歸芎窮,鈞是治血藥也,三物黃芩湯,去地黃則其餘無治血藥品也,由是觀之,古人用地黃,竝治血證水病也覈焉,且也施治之法,不別血之與水亦明矣。

辨誤

夫水之與血,其素同類也,亦有赤則謂之血,白則謂之水耳,余嘗讀內經曰,汗者血之餘也,問曰,血之餘而汗白者何也,答曰,肺者主皮毛也,肺色白也,故汗白也,此本於陰陽五行,而有害於疾醫之道也,疾醫之道,殆乎亡也,職之斯由,可悲也哉,夫汗之白也,血之赤也,其所以然,不可得而知也,刃之所觸,其創雖淺,血必出也,暑熱之酷,衣被之厚,汗必出也,壹是皆歷皮毛而出者,或爲汗,或爲血,故以不可知,爲不可知,置而不論,唯其毒所在而致治焉,斯疾醫之道也。

後世之醫者,以八味丸,爲補腎劑,何其妄也,張仲景曰,脚氣上入,少腹不仁者,八味丸主之,又曰,小便不利者,又曰,轉胞病,利小便則愈,又曰,短氣有微飮,當從小便去之,壹是皆以利小便,爲其功。『書』云,學于古訓,乃有獲,嗚呼學于古訓,斯有獲藥功矣。

品考

地黃 本邦處處出焉,其出和州者最多,而與出漢土者無異也,充實者爲佳。

藏器曰 『本經』不言生乾蒸乾。『別錄』云 生地黃者,乃新掘鮮者是也,李時珍曰 熟地黃,乃後人復蒸晒者,諸家『本草』。皆謂乾地黃爲熟地黃,而今本邦藥舖,以乾地黃爲生地黃非也,乾者燥乾之謂,如乾薑是也,生者新鮮之名,如生薑是也,故古人言生地黃,則必言汁,言之順也,豈有乾而有汁者哉? 仲景氏之所用,生乾二品而已,其熟云者,後世之爲也,不可用矣。

葶藶

葶藶 主治水病也,旁治肺癰、結胸。

考徵

葶藶大棗湯證曰 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

以上一方,葶藶搗丸,如彈丸大。

大陷胸丸證曰 結胸。

以上一方,葶藶半升。

己椒藶黃丸證曰 腸間有水氣。

以上一方,葶藶一兩。

右歷觀此三方,一皆是主治水病也,而二方云水病,一方特云結胸,其所謂結胸者,用大陷胸丸,則水利而疾愈,然則葶藶之治水也明矣。

互考

或問曰,葶藶大棗湯、桔梗湯、桔梗白散,同治肺癰,而異其方何也?

爲則答曰,用桔梗之證,濁唾腥臭,久久吐膿者也,用葶藶之證,浮腫淸涕,咳逆喘鳴者也,故因其見證而處方,不爲病名所絆,斯爲得也。

『淮南子』曰,葶藶愈脹,爲則按,脹是水病也。

品考

葶藶 有甜苦二種,而甜者不中用焉,本邦未出苦葶藶也,或曰 關以東間有之。

大黃

大黃 主通利結毒也,故能治胸滿、腹滿、腹痛,及便閉、小便不利,旁治發黃、瘀血、腫膿。

考徵

大陷胸湯證曰 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

以上一方,大黃六兩。

小承氣湯證曰 腹微滿,大便不通。

厚朴三物湯證曰 痛而閉者。

大黃甘遂湯證曰 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

大承氣湯證曰 腹滿痛者。

大黃硝石湯證曰 黃疸腹滿小便不利。

桃核承氣湯證曰 少腹急結。

大黃牧丹湯證曰 少腹腫痞。

大黃甘草湯證不具也。

調胃承氣湯證曰 腹脹滿,又曰 大便不通。

以上九方,大黃皆四兩。

大黃附子湯證曰 脇下偏痛。

抵當湯證曰 少腹硬滿。

大黃黃連瀉心湯證曰 心下痞按之濡。

桂枝加大黃湯證曰 大實痛。

以上四方,大黃或三兩,或二兩一兩,而亦四兩之例。

右歷觀此諸方,張仲景氏用大黃者,特以利毒而已,故各陪其主藥,而不單用焉,合厚朴枳實,則治胸腹滿,合黃連,則治心下痞,合甘遂阿膠,則治水與血,合水蛭蝱蟲桃仁,則治瘀血,合黃柏梔子,則治發黃,合甘草,則治急迫,合芒硝,則治堅塊也,學者審諸,仲景方中用大黃者,不止於玆,而以其用之之徵,顯然著明于玆,故不復游贅也。

약징 고징 藥徵 卷之中

辨誤

世醫之畏大黃也,不啻如蛇蝎,其言曰 凡用大黃者,雖病則治乎,損內而死,切問而無其人,此承本草之訛,而吠聲者也,非耶! 仲景氏用下劑,其亦多矣,可見大黃攻毒之干莫也,今也畏其利,而用鉛刀,宜哉,不能斷沈疴也,雖大下之後,仲景氏未嘗補也,亦以見損內之說妄矣,凡藥劑之投,拔病之未及以斷其根,則病毒之動,而未能爽快,仍貫其劑也,毒去而後爽快,雖千萬人亦同,世醫素畏下劑,故遽見其毒未去也,以爲元氣虛損,豈不亦妄哉!

品考

大黃 漢土産有兩品,黃色而潤實者爲良,所謂錦紋大黃也,本邦近者,有種漢稱大黃者也,其效較劣矣,剉用。

大戟

大戟 主利水也,旁治掣痛、咳煩。

考徵

十棗湯證曰 引脇下痛,又曰 咳煩。

互考

『淮南子』曰 大戟去水。

品考

大戟漢産有兩品,綿大戟爲良也,本邦之産其效較劣。

甘遂

甘遂 主利水也,旁治掣痛、咳煩、短氣、小便難、心下滿。

考徵

十棗湯證曰 引胸下痛乾嘔短氣,又曰 咳煩。

大黃甘遂湯證曰 小便微難。

甘遂半夏湯證曰 雖利,心下續堅滿。

大陷胸湯證曰 短氣躁煩,又曰 心下滿而硬痛。

以上四方,其用甘遂,或三枚,或二兩,或一錢也。

爲則按 芫花大戟甘遂,同是利水,而甘遂之效最勝矣。

약징 고징 藥徵 卷之中

品考

甘遂 漢産爲勝,本邦所産其效較劣。

附子

附子 主逐水也,故能治惡寒,身體四肢及骨節疼痛,或沈重,或不仁,或厥冷,而旁治腹痛、失精、下利。

考徵

大烏頭煎證曰 繞臍痛,若發則自汗出手足厥冷。

烏頭湯證曰 歷節疼痛不可屈伸。

烏頭桂枝湯證曰 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

以上三方,烏頭皆五枚,而爲君藥也。

桂枝附子湯證曰 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

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證曰 前證而小便自利。

大黃附子湯證曰 脇下偏痛。

天雄散證闕。說在朮部

以上四方,附子皆三枚。

桂枝甘草附子湯證曰 疼煩,不得屈伸。

附子湯證曰 背惡寒,又曰 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

以上二方,附子皆二枚。

四逆湯證曰 下利淸穀不止身疼痛,又曰 手足厥冷。

眞武湯證曰 腹痛,又曰 四肢沈重疼痛,自下利。

桂枝加附子湯證曰 四肢微急,難以屈伸。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證曰 惡寒。

附子粳米湯證曰 切痛。

麻黃附子甘草湯證不具也。說在麻黃部

麻黃附子細辛湯證不具也。說在細辛部

附子瀉心湯證曰 惡寒。

桂薑棗草黃辛附湯證不具也。說在朮部

以上九方,附子皆一枚。

右歷觀此諸方,其證一是皆水病也,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條曰 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卽是朮附竝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烏頭桂枝湯條曰 初服二合,不知,卽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爲中病也,此二者,言附子逐水瞑眩之狀也,凡附子中病,則無不瞑眩,甚者脈絶色變,如死人狀,頃刻吐出水數升,而其所患者頓除也,余嘗於烏頭煎知之,附子逐水也明矣。

약징 고징 藥徵 卷之中

互考

凡附子大戟甘遂之類,同逐水氣,而其用之也,隨毒所在,附子主水氣,而骨節及身體疼痛,不可屈伸者,大戟甘遂則未必然矣。

桂枝加附子湯,附子一枚,桂枝附子湯,附子三枚,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用附子一枚,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者,用附子三枚,隨其痛劇易,附子亦有多少,則附子之功,可得而知也。

『本草綱目』曰 天雄散治失精,其說曰 暖水臟益精,誤矣,仲景以天雄逐水耳,精也,水臟也,造化之主,暖之益之,非人力之所及也。

辨誤

『本草綱目』曰 附子性大熱,又云 大溫,夫味之辛酸苦甘鹹,食而可知也,性之寒熱溫凉,嘗而不可知也,以不可知也爲知,一測諸臆,其說紛紛,吾孰適從,夫仲景用附子,以逐水爲主,而不拘熱之有無也,若麻黃附子細辛湯大黃附子湯,其證豈得謂之無熱乎? 學者察諸。

孔子曰 名不正則言不順,有是哉? 今所謂中風者,非古所謂中風也,仲景氏曰 頭痛發熱惡風有汗者,名曰中風,今所謂中風,則肢體不遂者,而其說昉於『金匱要略』及『千金方』。於是世之醫者,因『金匱』『千金』之方,治其所謂中風者,故無效,王安道以其無效也,而設一論,更建曰 類中風,蓋類也者,類似也,而『金匱』『千金』之所謂中風,豈類『傷寒論』之所謂中風乎? 不類也,宜其不得其治也,爲則朝夕苦思,參考仲景氏之方,今所謂中風者,身體疼痛不仁,而往往附子之證也,今擧一二而徵焉。

烏頭桂枝湯證曰 手足不仁身疼痛也。

去桂加朮湯證曰 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

桂枝加附子湯證曰 四肢微急難以屈伸。

今有此證而用此方,無一不中,中則瞑眩,疾乃瘳,吾故曰 今所謂中風者,非古所謂中風,而仲景氏用附子劑者也,不可不知矣。

品考

附子 今用本邦之烏頭也,出於奥州南部津輕松前者,是爲上品,今漢客來鬻者,鹽藏而非自然之物也,其功能不與古人所論同也,李時珍曰 及一兩者難得,但得半兩以上者皆良,今漢客來鬻者,大及二兩,小不下半兩,本邦之烏頭,與時珍所說,其輕重祗同,而其效與古人之所用,亦祗同也,於是乎,吾不用彼而用此也。『博物志』曰 烏頭附子天雄一物也。『廣雅』曰 奚毒附子也,一年爲側子,二年爲烏喙,三年爲附子,四年爲烏頭,五年爲天雄,爲則按 其效皆同,而後世辨別之,不可從矣,剉用。

半夏

半夏 主治痰飮嘔吐也,旁治心痛、逆滿、咽中痛、咳、悸、腹中雷鳴。

考徵

大半夏湯證曰 嘔吐。

以上一方,半夏二升。

小半夏湯證曰 嘔吐,穀不得下。

小半夏加茯苓湯證曰 嘔吐,又云 眩悸。

半夏厚朴湯證曰 咽中如有炙臠。

以上三方,半夏皆一升。

半夏瀉心湯證曰 嘔而腸鳴。

生薑瀉心湯證曰 脇下有水氣腹中雷鳴。

甘草瀉心湯證曰 腹中雷鳴,又云 乾嘔。

小柴胡湯證曰 嘔,又云 咳,又云 心下悸。

大柴胡湯證曰 嘔不止。

小靑龍湯證曰 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又曰 吐涎沫。

葛根加半夏湯證曰 嘔。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證曰 乾嘔。

越婢加半夏湯證曰 咳。

苓甘薑味辛夏湯證曰 嘔。

瓜蔞薤白半夏湯證曰 心痛。

黃連湯證曰 欲嘔吐。

附子粳米湯證曰 腹中雷鳴,又云 逆滿嘔吐。

小陷胸湯證曰 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

以上十四方,半夏皆半升。

半夏苦酒湯證曰 咽中傷,生瘡。

甘遂半夏湯證曰 心下續堅滿。

以上二方,半夏十四枚,或十二枚,近半升。

半夏散證曰 咽中痛。

半夏乾薑散證曰 乾嘔吐逆,吐涎沫。

半夏麻黃丸證曰 心下悸。

以上三方,半夏諸藥等分。

右歷觀此諸方,半夏主治痰飮嘔吐也明矣,其餘諸證,嘔而有痰者,一是皆半夏治焉。

약징 고징 반하

互考

嘔者,生薑主之,嘔而有痰者,半夏主之。

小半夏湯、五苓散,其所治大同而小異,小半夏湯治嘔吐有痰飮者,五苓散治嘔吐而小便不利也。

大半夏湯證,其載『金匱要略』者,蓋非古也,今從『外臺秘要』之文。

辨誤

余嘗讀『本草綱目』半夏條,曰孕婦忌半夏,爲其燥津液也,不思之甚矣,古語有之曰有故無損,此證而用此藥,夫何忌之有? 自後人爲姙娠,而建其藥之禁忌也,終使有其證者,不得用其藥,悲夫! 夫姙娠者,人爲而天賦也,故仲景氏無有養胎之藥,免身之後亦然,故方其有疾而藥也,不建禁忌,故姙娠嘔吐不止者,仲景氏用乾薑人蔘半夏丸,余亦嘗治孕婦留飮掣痛者,用十棗湯數劑,及期而免,母子無害也,古語所謂有故無損者,誠然誠然! 孕婦忌半夏,徒虛語耳。

品考

半夏 和漢無別,剉用焉,世醫薑汁制之,此因『本草』入毒草部,而恐畏其毒,遂殺其能者也,不可從矣。

芫花

芫花 主逐水也,旁治咳、掣痛。

考徵

十棗湯證曰 引脇下痛,又曰 咳。

張仲景氏用芫花,莫過於十棗湯也,爲則試服芫花一味,必大瀉水,則其逐水也明矣。

辨誤

『本草』芫花條,愼微曰 『三國志』云 魏初平中,有靑牛先生常服芫花,年百餘歲,常如五六十,時珍曰 芫花乃下品毒物,豈堪久服,此方外迂怪之言,不足信也,爲則曰 方外迂怪之說,固無論於疾醫之道也,下品毒物,豈堪久服,時珍過矣! 有病毒而毒藥以攻之,豈不堪久服邪? 學者勿眩焉。

品考

芫花 漢産爲良,本邦亦出焉,本邦所産,今之所鬻者,頗多僞也,不可不正矣,本邦俗稱志計武志,是眞芫花也。

五味子

五味子 主治咳而冒者也。

考徵

小靑龍湯證曰 咳。

苓桂五味甘草湯證曰 時復冒。

以上二方,五味子皆半升。

右觀此二方,則五味子所主治也,咳而冒者明矣。

互考

五味子澤瀉,皆主治冒者,而有其別,五味子治咳而冒者,澤瀉治眩而冒者也。

辨誤

余嘗讀『本草』。有五味子收肺補腎之言,是非疾醫之言也,原其爲說,由五臟生剋而來也,夫疾醫之道熄,而邪術起,臆測之說,於是乎行,無益於治也,不可從矣。

品考

五味子 朝鮮之産,是爲上品,漢次之,本邦之産,其品稍劣,剉用。

瓜蔞實

瓜蔞實 主治胸痹也,旁治痰飮。

考徵

小陷胸湯證曰 結胸。

瓜蔞薤白白酒湯證曰 胸痹喘息咳唾。

瓜蔞薤白半夏湯證曰 胸痹不得臥。

枳實薤白桂枝湯證曰 胸痹。

以上四方,瓜蔞實皆一枚。

右歷觀此諸方,其治胸痹及痰飮也明矣,所謂胸痹者,胸膈痞塞是也。

약징 고징 藥徵 卷之中

互考

枳實薤白桂枝湯條曰 胸痹云云,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蔘湯亦主之。『金匱要略』往往有此例,此非仲景之古也,夫疾醫之處方也,各有所主,豈可互用乎?

胸痹而胸滿上氣喘息咳唾,則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

胸痹而心下痞硬,則人蔘湯主之,此所以不可相代也,學者思諸。

品考

瓜蔞實 頌曰 其形有正圓者,有銳而長者,功用皆同,今用世所謂玉章者。

李時珍曰 瓜蔞,古方全用,後世乃分子瓤各用,今從古也。

葛根

葛根 主治項背强也,旁治喘而汗出。

考徵

葛根黃連黃芩湯證曰 喘而汗出。說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葛根半斤。

葛根湯證曰 項背强。

葛根加半夏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桂枝加葛根湯證曰 項背强。

以上三方,葛根皆四兩。

爲則曰 葛根主治項背强急也,葛根湯,及桂枝加葛根湯,皆足以徵焉。

약징 고징 藥徵 卷之中

互考

葛根黃連黃芩湯,其用葛根最多,而無項背强急之證,蓋闕文也,施諸下利,喘而汗出者,終無有效也,項背强急而有前證者,卽是影響也,其文之闕,斯可知也耳矣!

葛根加半夏湯條曰 太陽與陽明合病,此非疾醫之言也,不取焉,葛根湯證而嘔者,此方卽主之也。

品考

葛根 和漢無異種,藥舖所謂生乾者,是爲良也,剉用。

防己

防己 主治水也。

考徵

木防己湯證曰 支飮。

防己茯苓湯證曰 四肢腫。

防己黃芪湯證曰 身重,又曰 腫及陰。

防己黃芪湯,金匱要略所載,分量不古,今從外臺秘要,作防己四兩

以上三方,防己皆四兩。

己椒藶黃丸證曰 腸間有水氣。

以上一方,防己一兩。

右歷觀此諸方,其治水也明矣,未見施諸他證者也。

互考

木防己湯,人蔘爲君,故治心下痞堅,而有水者。

防己茯苓湯,茯苓爲君,故治四肢聶聶動,而水腫者。

防己黃芪湯,黃芪爲君,故治身重汗出,而水腫者。

仲景氏用防己,未見以爲君藥者也,而其治水也,的然明矣。

品考

防已 有漢木二種,余家用所謂漢防己者也,爲則按 木防己,出漢中者,謂之漢防己,譬如漢朮遼五味子也,後世岐而二之,其莖謂之木防己,可謂誤矣,余試用所謂木防己者,終無寸效,而所謂漢防己者,能治水也,於是斷乎用之,陶弘景曰 大而靑白色虛軟者好,黑點木强者不佳,李當之曰 其莖如葛蔓延,其根外白內黃如桔梗,內有黑紋如車輻解者良,頌曰 漢中出者破之,文作車輻解,黃實而香,莖梗甚嫩苗葉小類牽牛,折其莖一頭吹之,氣從中貫如木通然,它處者,靑白虛軟,又有腥氣,皮皺上有丁足子,名木防己,蘇恭曰 木防己,不任用也。

『藥徵』卷之中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