상한론


辨太陽病脈證幷治上第五 合一十六法 方一十四首

《全書》 SSB-001 ☞diff

⒂太陽之爲病脈浮頭項强痛而惡寒

《全書》 SSB-002 ☞diff

⒂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爲中風

《全書》 SSB-003 ☞diff

⒂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爲傷寒

《全書》 SSB-004 ☞diff

⒀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爲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爲傳也

《全書》 SSB-005 ☞diff

⒀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爲不傳也

《全書》 SSB-006 ☞diff

⒂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爲溫病 ⒁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 ⒂風溫爲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⒁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癎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尙引日再逆促命期

《全書》 SSB-007 ☞diff

⒀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全書》 SSB-008 ☞diff

⒀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鍼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全書》 SSB-009 ☞diff

⒀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全書》 SSB-010 ☞diff

⒀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全書》 SSB-011 ☞diff

⒁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全書》 SSB-012 ☞diff

⒂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陽浮而陰弱:《康平》“脈陽浮而陰弱”,〔法〕”陽浮陰弱” 陽浮者∽翕翕發熱:〔法〕”發熱,汗出,惡寒”

《全書》 SSB-013 ☞diff

⒂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全書》 SSB-014 ☞diff

⒂太陽病項背强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全書》 SSB-015 ☞diff

⒂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與之

《全書》 SSB-016 ☞diff

⒂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鍼仍不解者此爲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爲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法〕없음

《全書》 SSB-017 ☞diff

⒀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全書》 SSB-019 ☞diff

⒁凡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凡:《康平》“又”

《全書》 SSB-020 ☞diff

⒂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全書》 SSB-021 ☞diff

⒂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促一作縱

《全書》 SSB-023 ☞diff

⒂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淸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爲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桂枝麻黃各半湯

發熱,惡寒:〔法〕없음 一日二三度發∽身必痒:〔法〕없음

《全書》 SSB-024 ☞diff

⒂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ㆍ風府却與桂枝湯則愈

《全書》 SSB-025 ☞diff

⒂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桂枝二麻黃一湯

《全書》 SSB-026 ☞diff

⒂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蔘湯主之

白虎加人蔘湯主之:《翼》“與白虎湯”

《全書》 SSB-027 ☞diff

⒂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桂枝二越婢一湯

不可發汗:《康平》“不可大發汗” 此無陽也,不可發汗:〔法〕없음

《全書》 SSB-028 ☞diff

⒂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强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翕翕發熱:〔法〕”發熱”

《全書》 SSB-029 ☞diff

⒂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脚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脚卽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鍼者四逆湯主之

桂枝:《康平》“桂枝湯” 欲攻其表,此誤也:〔法〕없음 煩躁:《康平》“躁” 以復其陽:〔法〕없음 若厥愈足溫者:〔法〕”厥愈” 其脚卽伸:《康平》無此句 譫語者:〔法〕없음 復加燒鍼者:《康平》“復加燒鍼,得之者” 四逆湯:《康平》“回逆湯” 以下同

《全書》 SSB-030 ☞diff

⒀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乾兩脛拘急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脚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爲風大爲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乾煩燥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飮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常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辨太陽病脈證幷治中第六 合六十六法 方三十九首 幷見太陽陽明合病法

《全書》 SSB-031 ☞diff

⒂太陽病項背强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全書》 SSB-032 ☞diff

⒂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全書》 SSB-033 ☞diff

⒂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全書》 SSB-034 ☞diff

⒂太陽病桂枝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促一作縱

脈促者∽喘而汗出者:〔法〕없음

《全書》 SSB-035 ☞diff

⒂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腰痛,骨節疼痛:〔法〕없음

《全書》 SSB-036 ☞diff

⒀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湯

宜麻黃湯:〔法〕”宜麻黃湯主之” 본래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이고, 후에 “宜[麻黃湯]”이 덧붙었을 것이다.

《全書》 SSB-037 ☞diff

⒀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脇痛者小柴胡湯脈但浮者麻黃湯

《全書》 SSB-038 ☞diff

⒂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靑龍湯主之 ⒂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爲逆也

《全書》 SSB-039 ☞diff

⒂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靑龍湯發之

《全書》 SSB-040 ☞diff

⒂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①或渴②或利③或噎④或小便不利少腹滿⑤或喘者小靑龍湯主之

或小便不利:《康平》“小便不利” 或渴∽或喘者:〔法〕없음

《全書》 SSB-041 ☞diff

⒂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靑龍湯主之

發熱∽此寒去欲解也:〔法〕없음

《全書》 SSB-042 ☞diff

⒂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桂枝湯

《全書》 SSB-043 ☞diff

⒂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

《全書》 SSB-044 ☞diff

⒂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爲逆欲解外者桂枝湯

《全書》 SSB-045 ☞diff

⒀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爲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桂枝湯

不愈∽當須解外則愈:〔法〕”當解外”

《全書》 SSB-046 ☞diff

⒂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此當發其汗∽陽氣重故也:〔法〕”發汗已, 發煩, 必衄”

《全書》 SSB-047 ☞diff

⒁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全書》 SSB-048 ☞diff

⒂二陽倂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爲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澁故知也

若:《康平》無“若”字 不足言:《康平》“不足”

《全書》 SSB-049 ☞diff

⒁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裏虛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全書》 SSB-050 ☞diff

⒁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營氣不足血少故也

以:《玉》《脈》《翼》此爲

《全書》 SSB-051 ☞diff

⒀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麻黃湯法用桂枝湯

宜麻黃湯:《玉》一云桂枝湯;《脈》屬桂枝湯證

《全書》 SSB-052 ☞diff

⒀脈浮而數者可發汗麻黃湯

宜麻黃湯:〈可發汗〉”屬桂枝湯證”

《全書》 SSB-053 ☞diff

⒁病常自汗出者此爲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桂枝湯

此爲營氣和∽故爾:《千》《玉》”此爲營氣和,衛氣不和故也” 此爲營氣和∽營衛和則愈:〔法〕”榮衛不和也,發汗則愈”

《全書》 SSB-054 ☞diff

⒀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桂枝湯

而不愈者∽先其時發汗則愈:〔法〕”衛氣不和也”

《全書》 SSB-055 ☞diff

⒂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全書》 SSB-056 ☞diff

⒀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承氣湯其小便淸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桂枝湯

若頭痛者必衄:〔法〕없음

《全書》 SSB-057 ☞diff

⒁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桂枝湯

《全書》 SSB-058 ☞diff

⒁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全書》 SSB-059 ☞diff

⒂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康平》 SSB-059ㆍSSB-060ㆍSSB-061 조문이 SSB-080조문의 뒤에 연속되어 붙어있다.

《全書》 SSB-060 ☞diff

⒂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全書》 SSB-061 ☞diff

⒂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沈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身無大熱者:〔法〕없음

《全書》 SSB-063 ☞diff

⒁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不可更行桂枝湯:《康平》“喘家 不可更行桂枝湯”

《全書》 SSB-064 ☞diff

⒀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心下悸:〔法〕”心悸”

《全書》 SSB-065 ☞diff

⒀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全書》 SSB-067 ☞diff

⒂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沈緊發汗則動經身爲振振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起則頭眩:〔法〕”頭眩” 發汗則動經,身爲振振搖:〔法〕없음

《全書》 SSB-068 ☞diff

⒂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全書》 SSB-069 ☞diff

⒂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全書》 SSB-070 ☞diff

⒂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調胃承氣湯《玉函》云與小承氣湯

當和胃氣:〔法〕없음

《全書》 SSB-071 ☞diff

⒂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飮水者少少與飮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猪苓散

欲得飮水:《玉函》其人欲得飮水 欲得飮水者∽微熱消渴者:〔法〕”欲飮水, 小便不利者”

《全書》 SSB-072 ☞diff

⒂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全書》 SSB-073 ☞diff

⒂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全書》 SSB-074 ☞diff

⒂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渴欲飮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水入則吐者:《康平》“水入口吐者”

《全書》 SSB-075 ☞diff

⒀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敎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⒀發汗後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虛故如此:《康平》“虛故也” 灌:洗浴의 의미

《全書》 SSB-076 ☞diff

⒂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爲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⒂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顚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若劇者,必反覆顚倒:〔法〕없음

《全書》 SSB-077 ☞diff

⒂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全書》 SSB-078 ☞diff

⒂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未欲解也:〔法〕없음

《全書》 SSB-079 ☞diff

⒂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全書》 SSB-080 ☞diff

⒂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全書》 SSB-081 ☞diff

⒀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全書》 SSB-082 ☞diff

⒂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眞武湯主之

身瞤動,振振欲擗地:〔法〕”身瞤” 眞武湯:《康平》“玄武湯” 以下同

《全書》 SSB-083 ☞diff

⒁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全書》 SSB-084 ☞diff

⒁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全書》 SSB-085 ☞diff

⒁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痓

《全書》 SSB-086 ☞diff

⒁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一作瞬不得眠

汗出:《康平》“汗出則” 眴:《康平》“目眴” 必額上陷脈急緊:《脈經》“必額陷脈上促急而緊”

《全書》 SSB-087 ☞diff

⒁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全書》 SSB-088 ☞diff

⒁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禹餘粮丸方本闕

重發汗:〈辨不可發汗〉“不可發汗” 小便已陰疼:〔法〕없음

《全書》 SSB-089 ☞diff

⒁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蚘一作逆

《全書》 SSB-090 ☞diff

⒀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爲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爲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爲逆若先下之治不爲逆

爲逆:《康平》“此爲逆”

《全書》 SSB-091 ☞diff

⒂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淸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淸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續得下利淸穀不止:〔法〕”淸穀不止” 急當救表:《康平》“急當可救表”

《全書》 SSB-092 ☞diff

⒁病發熱頭痛脈反沈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裏四逆湯

脈反沈:《康平》“脈反沈者”

《全書》 SSB-093 ☞diff

⒂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裏俱虛其人因致冒 ⒁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裏未和然後復下之

因復發汗:《康平》“因後發汗” 以此表裏俱虛:《康平》無此句

《全書》 SSB-094 ☞diff

⒂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一作尺脈實下之而解若欲下之調胃承氣湯一云用大柴胡湯

必先振慄汗出而解:《康平》“下之,必先振慄,汗出而解” 必先振慄汗出而解∽若欲下之:〔法〕”陰脈微者,下之解” 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玉》”汗之宜桂枝湯,下之宜承氣湯”

《全書》 SSB-095 ☞diff

⒀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爲榮弱衛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桂枝湯

《全書》 SSB-096 ☞diff

⒂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脇苦滿嘿嘿不欲飮食心煩喜嘔①或胸中煩而不嘔②或渴③或腹中痛④或脇下痞鞕⑤或心下悸小便不利⑥或不渴身有微熱⑦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胸脇苦滿,嘿嘿不欲飮食:〔法〕”胸脇滿,不欲食” 或胸中煩而不嘔∽或咳者:〔法〕없음

《全書》 SSB-097 ☞diff

⒁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脇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飮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一云藏府相違其病必下脇鬲中痛小柴胡湯主之 ⒁服柴胡湯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正氣相搏:《康平》“正氣相摶(뭉칠 단)” 與正氣相搏∽正邪分爭:〔法〕”與正邪分爭” 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康平》“臟腑相違,其病必下,邪高病下” 嘿嘿不欲飮食∽故使嘔也:〔法〕없음

《全書》 SSB-098 ☞diff

⒁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脇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强小便難者柴胡湯後必下重 ⒀本渴飮水嘔者柴胡不中與也食穀者噦

小便難者:《康平》“小便黃者”

《全書》 SSB-099 ☞diff

⒂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强脇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頸項强:〔法〕”項强”

《全書》 SSB-100 ☞diff

⒂傷寒陽脈澁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全書》 SSB-101 ☞diff

⒁傷寒中風柴胡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⒁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却發熱汗出而解

《全書》 SSB-102 ☞diff

⒂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全書》 SSB-103 ☞diff

⒂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一云嘔止小安鬱鬱微煩者爲未解也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者∽爲未解也:〔法〕”微煩者”

《全書》 SSB-104 ☞diff

⒂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脇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已而微利∽後以:〔法〕없음

《全書》 SSB-105 ☞diff

⒂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 ⒁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爲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傷寒十三日 過經譫語者:《康平》“傷寒十三日不解 時{過經}譫語者” 以有熱也∽此爲內實也:〔法〕없음

《全書》 SSB-106 ☞diff

⒂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尙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桃核承氣湯後云解外宜桂枝湯

當先解其外:《千翼》《淳和》"宜桂枝湯"이 더 있다 血自下∽乃可攻之:〔法〕없음

《全書》 SSB-107 ☞diff

⒂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法〕”身重”

《全書》 SSB-108 ☞diff

⒀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全書》 SSB-109 ☞diff

⒀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飮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全書》 SSB-110 ☞diff

⒂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一作二日內燒瓦熨背大汗出火氣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爲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凡熨其背:《康平》“凡熨背”

《全書》 SSB-111 ☞diff

⒂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兩陽相熏灼:《康平》“兩相熏灼” 其身發黃:《康平》“其身必發黃”

《全書》 SSB-112 ☞diff

⒂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必:《翼》《脈》 없음

《全書》 SSB-113 ☞diff

⒁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形作:《玉》《脈》없음 弱者必渴:《康平》“弱者發熱”이 傍注로 첨가되어 있다. 脈浮:《康平》“脈浮者”

《全書》 SSB-114 ☞diff

⒂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淸血名爲火邪

《全書》 SSB-115 ☞diff

⒁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爲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

脈浮,熱甚:《康平》“火邪脈浮熱甚”

《全書》 SSB-116 ☞diff

⒁微數之脈愼不可灸因火爲邪則爲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⒁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痺名火逆也 ⒁欲自解者必當先煩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

名火逆也:《康平》“〈火逆之也〉”

《全書》 SSB-117 ☞diff

⒂燒鍼令其汗鍼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燒鍼令其汗∽灸其核上各一壯:〔法〕”燒鍼被寒, 鍼處核起, 必發奔豚氣” 《康平》 뒤에 “本云桂枝湯,今加桂五兩,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氣也。”가 더 있다.

《全書》 SSB-118 ☞diff

⒂火逆下之因燒鍼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因燒鍼煩躁者:《康平》“因燒鍼而煩躁者”

《全書》 SSB-119 ☞diff

⒁太陽傷寒者加溫鍼必驚也

《全書》 SSB-120 ☞diff

⒂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 ⒁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饑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爲小逆

反不惡寒發熱:《康平》“反不惡寒不發熱”

《全書》 SSB-121 ☞diff

⒁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爲吐之內煩也

《全書》 SSB-122 ☞diff

⒁病人脈數數爲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爲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全書》 SSB-123 ☞diff

⒂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中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故知極吐下也:《康平》“故知極吐也” 太陽病∽故知極吐下也:〔法〕”太陽病,過經十餘日,溫溫欲吐,胸中痛,大便微溏,與調胃承氣湯。”

《全書》 SSB-124 ☞diff

⒂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沈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故也抵當湯主之

以太陽隨經:《康平》“以太陽隨症” 所以然∽瘀熱在裏故也:〔法〕없음

《全書》 SSB-125 ☞diff

⒂太陽病身黃脈沈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爲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小便不利者,爲無血也:〔法〕없음

《全書》 SSB-126 ☞diff

⒂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爲有血也當下之不可餘藥抵當丸

不可餘藥:〔法〕없음

《全書》 SSB-127 ☞diff

⒀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裏急也

辨太陽病脈證幷治下第七 合三十九法 方三十首 幷見太陽少陽合病法

《全書》 SSB-128 ☞diff

⒀問曰病有結胸有臟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沈名曰結胸也

《全書》 SSB-129 ☞diff

⒀何謂臟結答曰如結胸狀飮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沈緊名曰藏結舌上白胎滑者難治

《全書》 SSB-130 ☞diff

⒀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一云寒而不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不往來寒熱:《脈經》“寒而不熱”

《全書》 SSB-131 ☞diff

⒁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⒁結胸者項亦强如柔痓狀下之則和大陷胸丸

病發於陰,而反下之:《翼》“病發於陰,而反汗之”

《全書》 SSB-132 ☞diff

⒁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全書》 SSB-133 ☞diff

⒁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全書》 SSB-134 ☞diff

⒂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爲風數則爲熱動則爲痛數則爲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一云頭痛卽眩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爲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膈內拒痛脈:《玉》《脈》《翼》頭痛卽眩 浮而動數∽短氣躁煩:〔法〕없음 若不結胸:《康平》“若不大結胸” 若不結胸∽身必發黃:〔法〕없음

《全書》 SSB-135 ☞diff

⒂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沈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按之石硬者:〔法〕없음

《全書》 SSB-136 ☞diff

⒂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裏復往來寒熱者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爲水結在胸脇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但結胸∽大陷胸湯主之:〔法〕없음

《全書》 SSB-137 ☞diff

⒂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一云日晡所發心胸大煩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日晡所小有潮熱:《康平》“日晡所小有潮熱 發心胸大煩”

《全書》 SSB-138 ☞diff

⒂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全書》 SSB-139 ☞diff

⒂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寒分:《康平》“寒飮” 四日:《玉》《脈》《翼》“四五日”

《全書》 SSB-140 ☞diff

⒂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一作縱不結胸者此爲欲解也 ⒁脈浮者必結胸也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脇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沈緊者必欲嘔脈沈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全書》 SSB-141 ☞diff

⒂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飮水反不渴者文蛤散若不差者五苓散 ⒂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一云與三物小白散

應以汗解之∽反不渴者:〔法〕”應以汗解, 反以水潠, 熱不得去, 益煩不渴” 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玉》《翼》“與三物小白散”

《全書》 SSB-142 ☞diff

⒀太陽與少陽倂病頭項强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兪肝兪不可發汗發汗卽譫語脈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當刺大椎第一間∽愼:〈不可發汗〉없음 發汗卽譫語∽當刺期門:〈不可發汗〉없음

《全書》 SSB-143 ☞diff

⒀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凉胸脇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爲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隨其實而取之:《玉》《脈》“隨其虛實而取之” 婦人中風∽隨其實而取之:〔法〕”婦人中風,經水適來,熱除脈遲,脇下滿,譫語,當刺期門。”

《全書》 SSB-144 ☞diff

⒂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爲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似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婦人中風∽發作有時:〔法〕”婦人中風,七八日,寒熱,經水適斷,血結,如瘧狀”

《全書》 SSB-145 ☞diff

⒁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爲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婦人傷寒∽必自愈:〔法〕”婦人傷寒,經水適來,譫語,無犯胃氣,及上二焦,自愈。”

《全書》 SSB-146 ☞diff

⒂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外證未去者:〔法〕없음

《全書》 SSB-147 ☞diff

⒂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脇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爲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胸脇滿微結:〔法〕”胸脇滿” 此爲未解也:〔法〕없음

《全書》 SSB-148 ☞diff

⒂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爲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裏也脈沈亦在裏也汗出爲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裏此爲半在裏半在外也脈雖沈緊不得爲少陰病所以然者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陰:《康平》“少陰” 此爲陽微結∽故知非少陰也:〔法〕”爲陽微結, 非少陰也” 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法〕없음

《全書》 SSB-149 ☞diff

⒂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爲逆必蒸蒸而振却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爲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爲痞柴胡不中與之半夏瀉心湯

嘔而發熱者:《脈》《玉》《千》嘔而發熱 柴胡湯證具:〔法〕없음 此雖已下之,不爲逆:〔法〕없음 此爲結胸也:《康平》“此爲結” 大陷胸湯主之:〔法〕없음 柴胡不中與之:〔法〕없음

《全書》 SSB-150 ☞diff

⒂太陽少陽倂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全書》 SSB-151 ☞diff

⒁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復:《玉》“反”

《全書》 SSB-152 ☞diff

⒂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脇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其人漐漐汗出∽此表解裏未和也:〔法〕없음

《全書》 SSB-153 ☞diff

⒂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裏俱虛陰陽氣幷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鍼因胸煩面色靑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全書》 SSB-154 ☞diff

⒂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其脈關上浮者:〔法〕없음

《全書》 SSB-155 ☞diff

⒂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全書》 SSB-156 ☞diff

本以下之心下痞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本以下之,故:〔法〕없음 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法〕없음

《全書》 SSB-157 ☞diff

⒂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脇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乾噫食臭∽下利者:〔法〕없음 生薑瀉心湯:《淳和》”半夏瀉心湯”

《全書》 SSB-158 ☞diff

⒂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心煩:《脈》《玉》“而煩” 謂:《脈》《翼》《臺》“爲” 其人下利日數十行∽故使硬也:〔法〕“心下痞,醫復下之,痞益甚”

《全書》 SSB-159 ☞diff

⒂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瀉心湯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粮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服瀉心湯已∽利不止:〔法〕없음 理中者∽此利在下焦:〔法〕없음 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法〕없음

《全書》 SSB-160 ☞diff

⒁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脇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愓者久而成痿

吐下後發汗:《脈》《翼》吐下發汗

《全書》 SSB-161 ☞diff

⒂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湯主之

《全書》 SSB-162 ☞diff

⒁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下後:《康平》“喘家 下後”

《全書》 SSB-163 ☞diff

⒂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裏不解者桂枝人蔘湯主之

利下不止:《康平》“下不止” 利下不止∽表裏不解者:〔法〕없음

《全書》 SSB-164 ☞diff

⒂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表未解也:〔法〕없음 桂枝湯:《康平》“桂枝人蔘湯”

《全書》 SSB-165 ☞diff

⒂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心中痞硬:《玉》“心下痞硬”

《全書》 SSB-166 ☞diff

⒁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强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爲胸有寒當吐之瓜蒂散

氣上衝咽喉:〔法〕”氣上衝” 此爲胸有寒也:〔法〕없음,《康平》“此爲胸有寒飮也”,《千》“此爲內有久痰也”

《全書》 SSB-167 ☞diff

⒀病脇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

病:《脈》《玉》“病者,若” 入陰筋者:〔法〕없음,《脈》《玉》“入陰俠陰筋者”

《全書》 SSB-168 ☞diff

⒂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飮水數升者白虎加人蔘湯主之

七八日不解∽欲飮水數升者風:〔法〕”不解,熱結在裏,惡風,大渴” 白虎加人蔘湯:《脈》《翼》“白虎湯”

《全書》 SSB-169 ☞diff

⒂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蔘湯主之

心煩:〔法〕없음 白虎加人蔘湯:《臺》《千》《翼》“白虎湯”

《全書》 SSB-170 ☞diff

⒂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飮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蔘湯主之

無表證者:〔法〕없음 白虎加人蔘湯:《臺》《千》《翼》“白虎湯”

《全書》 SSB-171 ☞diff

⒀太陽少陽倂病心下硬頸項强而眩者當刺大椎、肺兪、肝兪愼勿下之

《全書》 SSB-172 ☞diff

⒂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全書》 SSB-173 ☞diff

⒂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全書》 SSB-174 ☞diff

⒂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澁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臍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疼煩:《脈》“疼痛” 《康平》傍注 “臍下心下硬” 小便自利者:《康平》“小便不利者”

《全書》 SSB-175 ☞diff

⒂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掣痛:《千》“四肢拘急” 近之則痛劇:〔法〕없음 惡風不欲去衣:〔法〕”惡風”

《全書》 SSB-176 ☞diff

⒂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裏有寒白虎湯主之

此以表有熱,裏有寒:《康平》無此句 《玉》“傷寒,脈浮滑,而表熱裏寒者,白通湯主之。”

《全書》 SSB-177 ☞diff

⒂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傷寒:《康平》“傷寒解而後” 心動悸:《玉》“心中驚悸”

《全書》 SSB-178 ☞diff

⒀脈按之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辨陽明病脈證幷治第八 合四十四法 方一十首一方附 幷見陽明少陽合病法

《全書》 SSB-179 ☞diff

⒀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一云絡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胃中燥煩實:《玉》《翼》“胃中燥”

《全書》 SSB-180 ☞diff

⒂陽明之爲病胃家實一作寒是也

胃家實:《淳》《翼》“胃中寒”

《全書》 SSB-181 ☞diff

⒀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若發汗:《康平》“發汗”

《全書》 SSB-182 ☞diff

⒀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全書》 SSB-183 ☞diff

⒀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卽自汗出而惡熱也

不發熱而惡寒者:《翼》“發熱惡寒者” 雖得之一日:《翼》“然,雖二日”

《全書》 SSB-184 ☞diff

⒀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爲陽明病也

《全書》 SSB-185 ☞diff

⒀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 ⒁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全書》 SSB-186 ☞diff

⒀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全書》 SSB-187 ☞diff

⒀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爲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爲陽明病也

《全書》 SSB-188 ☞diff

⒀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全書》 SSB-189 ☞diff

⒀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全書》 SSB-190 ☞diff

⒀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全書》 SSB-191 ☞diff

⒁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全書》 SSB-192 ☞diff

⒁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幷脈緊則愈

《全書》 SSB-193 ☞diff

⒀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全書》 SSB-194 ☞diff

⒁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噦

《全書》 SSB-195 ☞diff

⒁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微煩:《玉》“發煩” 穀疸:《康平》“穀癉”

《全書》 SSB-196 ☞diff

⒀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全書》 SSB-197 ☞diff

⒀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一云冬陽明

陽明病:《玉》“各陽明病”,《淳》《翼》“冬陽明病”

《全書》 SSB-198 ☞diff

⒀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一云冬陽明

陽明病:《玉》“各陽明病”,《翼》“冬陽明病”

《全書》 SSB-199 ☞diff

⒁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全書》 SSB-200 ☞diff

⒁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全書》 SSB-201 ☞diff

⒀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全書》 SSB-202 ☞diff

⒀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者此必衄

《全書》 SSB-203 ☞diff

⒁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差尙微煩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爲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全書》 SSB-204 ☞diff

⒁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全書》 SSB-205 ☞diff

⒀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全書》 SSB-206 ☞diff

⒀陽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

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玉》“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全書》 SSB-207 ☞diff

⒀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全書》 SSB-208 ☞diff

⒂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一法與桂枝湯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

者∽手足濈然汗出者:〔法〕없음 外未解也:《臺》《千》“外未解也。桂枝湯主之” 若汗多∽未可與承氣湯:〔法〕없음 不通者:《脈》《翼》“不大便者”

《全書》 SSB-209 ☞diff

⒂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 ⒁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飮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愼不可攻也

大承氣湯:《康平》“小承氣湯” 不硬者,不可與之:〔法〕없음

《全書》 SSB-210 ☞diff

⒁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 ⒀直視譫語喘滿者下利者亦死

《全書》 SSB-211 ☞diff

⒀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脈自和者不死

《全書》 SSB-212 ☞diff

⒂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一云順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澁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日晡所:《玉》“日晡時” 摸床:《玉》“撮空” 上:《康平》“以上” 惕而:《玉》“怵惕” 《康平》“怵惕而” 若劇者-惕而不安:〔法〕없음 但發熱:《康平》“但發潮熱” 脈弦者生-譫語者:〔法〕없음

《全書》 SSB-213 ☞diff

⒁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

《全書》 SSB-214 ☞diff

⒁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 ⒀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澁者裏虛也爲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

腹中轉氣:《玉》“腹中轉失氣”

《全書》 SSB-215 ☞diff

⒀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大承氣湯下之

若能食者,但硬耳:〔法〕없음

《全書》 SSB-216 ☞diff

⒀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爲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寫之濈然汗出則愈

《全書》 SSB-217 ☞diff

⒁汗汗一作臥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爲風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難以表虛裏實故也下之愈大承氣湯一云大柴胡湯

下之若早-下之愈:〔法〕없음

《全書》 SSB-218 ☞diff

⒁傷寒四五日脈沈而喘滿沈爲在裏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爲難表虛裏實久則譫語

《全書》 SSB-219 ☞diff

⒂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全書》 SSB-220 ☞diff

⒂二陽倂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大承氣湯

《全書》 SSB-221 ☞diff

⒂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鍼必怵愓煩躁不得眠 ⒂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

《全書》 SSB-222 ☞diff

⒂若渴欲飮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蔘湯主之

白虎加人蔘湯:《玉》《翼》“白虎湯”

《全書》 SSB-223 ☞diff

⒂若脈浮發熱渴欲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湯主之

《全書》 SSB-224 ☞diff

⒀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猪苓湯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全書》 SSB-225 ☞diff

⒁脈浮而遲表熱裏寒下利淸穀者四逆湯主之

《全書》 SSB-226 ☞diff

⒀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飮水則噦

《全書》 SSB-227 ☞diff

⒀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

《淳》“宜黃芩湯”

《全書》 SSB-228 ☞diff

⒂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不結胸:《康平》“小結胸”

《全書》 SSB-229 ☞diff

⒂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脇滿不去者小柴胡湯

《全書》 SSB-230 ☞diff

⒁陽明病脇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全書》 SSB-231 ☞diff

⒂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脇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少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小柴胡湯

陽明:《康平》“陽明病” 目:《康平》《玉》“面目”

《全書》 SSB-232 ☞diff

⒂脈但浮無餘證者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全書》 SSB-233 ☞diff

⒁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爲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膽汁皆可爲導

《全書》 SSB-234 ☞diff

⒀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桂枝湯

《全書》 SSB-235 ☞diff

⒀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麻黃湯

而喘者:《玉》《翼》《惠》“其人必喘”

《全書》 SSB-236 ☞diff

⒂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爲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爲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茵蔯蒿湯主之

《全書》 SSB-237 ☞diff

⒂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抵當湯下之

屎:《康平》“尿” 其色必黑者:《康平》“而其色必黑者”

《全書》 SSB-238 ☞diff

⒂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大承氣湯

《全書》 SSB-239 ☞diff

⒁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全書》 SSB-240 ☞diff

⒁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全書》 SSB-241 ☞diff

⒂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大承氣湯

《全書》 SSB-242 ☞diff

⒁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大承氣湯

喘冒:《翼》“怫鬱”

《全書》 SSB-243 ☞diff

⒂食穀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食穀欲嘔:《康平》“食穀欲嘔者”

《全書》 SSB-244 ☞diff

⒁太陽病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飮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脈》《千》《玉》“若不下,其人復不惡寒而渴者”

《全書》 SSB-245 ☞diff

⒀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爲自和一作如汗出多者爲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爲太過太過者爲陽絶於裏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全書》 SSB-246 ☞diff

⒀脈浮而芤浮爲陽芤爲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絶

《全書》 SSB-247 ☞diff

⒀趺陽脈浮而澁浮則胃氣强澁則小便數浮澁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爲約麻子仁丸主之

《全書》 SSB-248 ☞diff

⒂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全書》 SSB-250 ☞diff

⒁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小承氣湯和之愈

《全書》 SSB-251 ☞diff

⒀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受食一云不大便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大承氣湯

少少與微和之:《康平》“少少與之,微和之”

《全書》 SSB-252 ☞diff

⒁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裏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爲實也急下之大承氣湯

《全書》 SSB-253 ☞diff

⒀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大承氣湯一云大柴胡湯

《全書》 SSB-254 ☞diff

⒀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大承氣湯

《全書》 SSB-255 ☞diff

⒀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大承氣湯

《全書》 SSB-256 ☞diff

⒁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爲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克賊名爲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大承氣湯

《全書》 SSB-257 ☞diff

⒀病人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喜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抵當湯

《全書》 SSB-258 ☞diff

⒀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便膿血也

《全書》 SSB-259 ☞diff

⒁傷寒發汗已身目爲黃所以然者以寒濕一作溫在裏不解故也以爲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

《全書》 SSB-260 ☞diff

⒂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蔯蒿湯主之

《全書》 SSB-262 ☞diff

⒁傷寒瘀熱在裏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身必黃:《康平》“身必發黃”

辨少陽病脈證幷治第九 方一首 幷見三陽合病法

《全書》 SSB-263 ☞diff

⒂少陽之爲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全書》 SSB-264 ☞diff

⒁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少陽中風:《康平》“少陽病”

《全書》 SSB-265 ☞diff

⒁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一云躁

發汗則譫語:〈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 이하 없음

《全書》 SSB-266 ☞diff

⒂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脇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尙未吐下脈沈緊者小柴胡湯

《全書》 SSB-267 ☞diff

⒂若已吐下發汗溫鍼譫語柴胡證罷此爲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SSB-266과 이어지는 조문

《全書》 SSB-268 ☞diff

⒁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全書》 SSB-269 ☞diff

⒀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煩躁者此爲陽去入陰故也

《全書》 SSB-270 ☞diff

⒀傷寒三日三陽爲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爲三陰不受邪也

《全書》 SSB-271 ☞diff

⒀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全書》 SSB-272 ☞diff

⒀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辨太陰病脈證幷治第十 合三法 方三首

《全書》 SSB-273 ☞diff

⒂太陰之爲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全書》 SSB-274 ☞diff

⒀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澁而長者爲欲愈

陽微陰澁而長者:《康平》“脈陽微陰澁而長者”

《全書》 SSB-275 ☞diff

⒀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全書》 SSB-276 ☞diff

⒁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桂枝湯

可發汗:《康平》“少可發汗”

《全書》 SSB-277 ☞diff

⒁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全書》 SSB-278 ☞diff

⒁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繫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太陰:《康平》無此句 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翼》雖煩,暴利十餘行

《全書》 SSB-279 ☞diff

⒂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全書》 SSB-280 ☞diff

⒀太陰爲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下利者先煎芍藥三沸.

辨少陰病脈證幷治第十一 合二十三法 方一十九首

《全書》 SSB-281 ☞diff

⒂少陰之爲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全書》 SSB-282 ☞diff

⒁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但欲寐:《康平》傍注로 {小柴胡湯,調胃承氣湯,煩躁不眠,心煩而不渴。太陰病} 이 첨가되어있다. 《淳》龍骨牡蠣湯을 쓴다고 하였다.

《全書》 SSB-283 ☞diff

⒀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全書》 SSB-284 ☞diff

⒀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强責少陰汗也

《全書》 SSB-285 ☞diff

⒀少陰病脈細沈數病爲在裏不可發汗

《全書》 SSB-286 ☞diff

⒀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 ⒀陽已虛尺脈弱澁者復不可下之

《全書》 SSB-287 ☞diff

⒀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爲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全書》 SSB-288 ☞diff

⒀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踡臥手足溫者可治

《全書》 SSB-289 ☞diff

⒀少陰病惡寒而踡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全書》 SSB-290 ☞diff

⒀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爲欲愈

《全書》 SSB-291 ☞diff

⒀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全書》 SSB-292 ☞diff

⒀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至一作足灸少陰七壯

《全書》 SSB-293 ☞diff

⒀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全書》 SSB-294 ☞diff

⒀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强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爲難治

《全書》 SSB-295 ☞diff

⒀少陰病惡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全書》 SSB-296 ☞diff

⒀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

《全書》 SSB-297 ☞diff

⒀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

《全書》 SSB-298 ☞diff

⒀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脈不至不煩而躁者一作吐利而躁逆者死

《全書》 SSB-299 ☞diff

⒀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

《全書》 SSB-300 ☞diff

⒀少陰病脈微細沈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

《全書》 SSB-301 ☞diff

⒂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沈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全書》 SSB-302 ☞diff

⒂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裏證故微發汗也

《全書》 SSB-303 ☞diff

⒂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全書》 SSB-304 ☞diff

⒂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當灸之:《康平》無此句

《全書》 SSB-305 ☞diff

⒂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沈者附子湯主之

《全書》 SSB-306 ☞diff

⒂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全書》 SSB-307 ☞diff

⒂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全書》 SSB-308 ☞diff

⒁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全書》 SSB-309 ☞diff

⒂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全書》 SSB-310 ☞diff

⒂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猪膚湯主之

心煩:《康平》“心煩者”

《全書》 SSB-311 ☞diff

⒂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桔梗湯

《全書》 SSB-312 ☞diff

⒁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苦酒湯:《康平》“半夏苦酒湯”

《全書》 SSB-315 ☞diff

⒂少陰病下利脈微者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猪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全書》 SSB-316 ☞diff

⒂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沈重疼痛自下利此爲有水氣其人①或咳②或小便利③或下利④或嘔者眞武湯主之

《全書》 SSB-317 ☞diff

⒂少陰病下利淸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絶身反不惡寒其人①面色赤②或腹痛③或乾嘔④或咽痛⑤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全書》 SSB-318 ☞diff

⒂少陰病四逆其人①或咳②或悸③或小便不利④或腹中痛⑤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全書》 SSB-319 ☞diff

⒂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猪苓湯主之

《全書》 SSB-320 ☞diff

⒁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大承氣湯

《全書》 SSB-321 ☞diff

⒂少陰病自利淸水色純靑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可下之大承氣湯一法用大柴胡

《全書》 SSB-322 ☞diff

⒀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大承氣湯

《全書》 SSB-323 ☞diff

⒂少陰病脈沈者急溫之四逆湯

《全書》 SSB-324 ☞diff

⒂少陰病飮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飮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四逆湯

《全書》 SSB-325 ☞diff

⒀少陰病下利脈微澁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脈經》云灸厥陰可五十壯

其上:《康平》“其背上”

辨厥陰病脈證幷治第十二 厥利嘔噦附 合一十九法 方一十六首

《全書》 SSB-326 ☞diff

⒂厥陰之爲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下之利不止

《全書》 SSB-327 ☞diff

⒀厥陰中風脈微浮爲欲癒不浮爲未愈

《全書》 SSB-328 ☞diff

⒀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全書》 SSB-329 ☞diff

⒀厥陰病渴欲飮水者少少與之

《全書》 SSB-330 ☞diff

⒀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不可下之:〈不可吐〉”不可吐也”

《全書》 SSB-331 ☞diff

⒀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

《全書》 SSB-332 ☞diff

⒀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爲除中一云消中食以索餠不發熱者知胃氣尙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幷前六日亦爲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爲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幷前六日:《康平》“幷六日” 與厥相應:《康平》“與厥陰相應”

《全書》 SSB-333 ☞diff

⒀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爲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全書》 SSB-334 ☞diff

⒀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爲痺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痺

《全書》 SSB-335 ☞diff

⒀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一二日:《康平》“二三日” 前熱者後必厥:《脈》《玉》《翼》〈不可發汗〉”前厥者後必熱”

《全書》 SSB-336 ☞diff

⒀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全書》 SSB-337 ☞diff

⒁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爲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全書》 SSB-338 ☞diff

⒁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爲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爲藏寒蚘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蚘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須臾:《康平》“須更”

《全書》 SSB-339 ☞diff

⒀傷寒熱少微厥一作稍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爲愈若厥而嘔胸脇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指頭寒:《翼》稍頭寒

《全書》 SSB-340 ☞diff

⒀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全書》 SSB-341 ☞diff

⒀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全書》 SSB-342 ☞diff

⒀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爲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爲進也

《全書》 SSB-343 ☞diff

⒀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

脈微:《翼》其脈數

《全書》 SSB-344 ☞diff

⒀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

《全書》 SSB-345 ☞diff

⒀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

《全書》 SSB-346 ☞diff

⒀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有陰無陽故也

《全書》 SSB-347 ☞diff

⒀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此亡血,下之死:《脈》《翼》下之亡血,死

《全書》 SSB-348 ☞diff

⒀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爲難治

《全書》 SSB-349 ☞diff

⒀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促一作縱

手足厥逆:《康平》“手足厥逆者” &《脈》爲可灸少陰、厥陰。《玉》灸少陰、厥陰。

《全書》 SSB-350 ☞diff

⒂傷寒脈滑而厥者裏有熱白虎湯主之

裏有熱:《翼》 “其表有熱”

《全書》 SSB-351 ☞diff

⒂手足厥寒脈細欲絶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全書》 SSB-353 ☞diff

⒀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全書》 SSB-354 ☞diff

⒁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全書》 SSB-355 ☞diff

⒁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瓜蒂散

《全書》 SSB-356 ☞diff

⒁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却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全書》 SSB-357 ☞diff

⒁傷寒六七日大下後脈沈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爲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手足厥逆:《康平》“手足厥逆,與回逆湯” 麻黃升麻湯主之:《康平》“屬麻黃升麻湯”

《全書》 SSB-358 ☞diff

⒀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全書》 SSB-359 ☞diff

⒂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卽吐乾薑黃連黃芩人蔘湯主之

更逆吐下:《翼》《玉》更逆吐

《全書》 SSB-360 ☞diff

⒀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自愈

今:《康平》“令”

《全書》 SSB-361 ☞diff

⒀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自愈設復緊爲未解一云設脈浮復緊

今:《康平》“令”

《全書》 SSB-362 ☞diff

⒀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⒂少陰負趺陽者爲順也

&:《翼》主厥,厥陰是也。《玉》主足厥陰是也。

《全書》 SSB-363 ☞diff

⒀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澁者必淸膿血

《全書》 SSB-364 ☞diff

⒀下利淸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全書》 SSB-365 ☞diff

⒀下利脈沈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爲未止脈微弱數者爲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全書》 SSB-366 ☞diff

⒀下利脈沈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淸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 ⒁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全書》 SSB-367 ☞diff

⒀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差必淸膿血以有熱故也

《全書》 SSB-368 ☞diff

⒀下利後脈絶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

脈不還者:《玉》不還不溫者

《全書》 SSB-369 ☞diff

⒀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全書》 SSB-370 ☞diff

⒁下利淸穀裏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全書》 SSB-372 ☞diff

⒀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溫裏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全書》 SSB-373 ☞diff

⒀下利欲飮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全書》 SSB-374 ☞diff

⒀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

《全書》 SSB-375 ☞diff

⒀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爲虛煩也梔子豉湯

《全書》 SSB-376 ☞diff

⒀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全書》 SSB-377 ☞diff

⒀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身有微熱:《康平》“有微熱”

《全書》 SSB-378 ☞diff

⒀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全書》 SSB-380 ☞diff

⒀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者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復極汗者:《康平》《玉》“復極汗出者”

《全書》 SSB-381 ☞diff

⒀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卽愈

辨霍亂病脈證幷治第十三 合六法 方六首

《全書》 SSB-382 ☞diff

⒀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此名霍亂

《全書》 SSB-383 ☞diff

⒀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

《全書》 SSB-384 ☞diff

⒀傷寒其脈微澁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却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下利後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

必利:《脈》“必吐利” 《玉》《翼》“當利”

《全書》 SSB-385 ☞diff

⒂惡寒脈微一作緩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蔘湯主之

惡寒:《康平》“吐利惡寒”

《全書》 SSB-386 ☞diff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霍亂:《康平》“吐利 {霍亂} ”

《全書》 SSB-387 ☞diff

⒀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桂枝湯小和之

小和之:《康平》“ {小和利之} ” ※ 《康平》SSB-387조문이 SSB-386조문의 理中湯 처방구성 설명 마지막에 붙어있다.

《全書》 SSB-388 ☞diff

⒂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全書》 SSB-389 ☞diff

⒂旣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淸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絶者四逆湯主之

《全書》 SSB-390 ☞diff

⒂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絶者通脈四逆加猪膽汁湯主之

《全書》 SSB-391 ☞diff

⒂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新虛不勝穀氣故也

以:《康平》無此字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幷治第十四 合六法 方六首

《全書》 SSB-392 ☞diff

⒁傷寒陰易之爲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擧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褌散主之

陰易:《玉》陰陽易

《全書》 SSB-393 ☞diff

⒂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

&:《玉》《成》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全書》 SSB-394 ☞diff

⒂傷寒差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沈實一作緊以下解之

以汗解之:《康平》“少以汗解之”

《全書》 SSB-395 ☞diff

⒂大病差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全書》 SSB-396 ☞diff

⒂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理中丸

胸上:《玉》《成》“胃上” 當以丸藥溫之:《玉》《翼》“當溫之”

《全書》 SSB-397 ☞diff

⒂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氣逆欲吐:《康平》“逆欲吐”

《全書》 SSB-398 ☞diff

⒁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强與穀脾胃氣尙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卽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