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豉 主治心中懊憹也,旁治心中結痛,及心中滿而煩也。
枳實梔子豉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梔子大黃豉湯證曰 心中懊憹。
以上二方,香豉皆一升。
梔子豉湯證曰 心中懊憹,又日 胸中窒,又曰 心中結痛。
梔子甘草豉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梔子生薑豉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三方,香豉皆四合。
瓜蒂散證曰 心中滿而煩。
以上一方,香豉一合。
右歷觀此諸方,其主治心中懊憹也明矣。
枳實梔子豉湯條,無心中懊憹證,爲則按 梔子大黃豉湯,此枳實梔子豉湯而加大黃者,而其條有心中懊憹之證,心中懊憹,固非大黃所主治也,然則枳實梔子豉湯條,其脫心中懊憹之證也明矣。
梔子甘草豉湯梔子生薑豉湯,是梔子豉湯加味之方也,故每章之首,冠以若字焉。
心中懊憹而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心中懊憹而嘔者,梔子生薑豉湯,斯可以知已。
梔子豉湯方後,皆有‘一服得吐止後服’七字,世醫遂誤以爲吐劑,不稽之甚,爲則試之,特治心中懊憹耳,未嘗必吐也,且心中懊憹而嘔者,本方加用生薑,其非其吐劑也,亦可以見矣。『傷寒論集注』曰 舊本有‘一服得吐止後服’七字,此因瓜蒂散中有香豉,而誤傳於此也,今爲删正,余亦從之。
香豉 李時珍曰 造淡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中淘淨,水浸一宿,瀝乾蒸熟,取出攤席上,候微溫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黃衣上遍,不可大過,取晒簸淨,以水拌之,乾濕得所,以汁出指間爲準,安甕中築實,桑葉蓋厚三寸,密封泥,於日中晒七日,取出曝一時,又以水拌入甕,如此七次,再蒸過攤去火氣,甕收築封,卽成矣。
澤瀉 主治小便不利冒眩也,旁治渴。
澤瀉湯證曰 心下有支飮其人苦冒眩。
五苓散證曰 小便不利微熱消渴。
以上二方,以澤瀉爲君藥,澤瀉湯,澤瀉五兩,五苓散,一兩六銖半。
茯苓澤瀉湯證曰 吐而渴欲飮水。
以上一方,澤瀉四兩。
八味丸證曰 小便不利,又曰 消渴小便反多。
以上一方,澤瀉三兩。
猪苓湯證曰 渴欲飮水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澤瀉一兩。
牡蠣澤瀉散證曰 從腰以下有水氣。
以上一方,用澤瀉與餘藥等分,茯苓澤瀉湯以下四方,以澤瀉爲佐藥也。
右歷觀此諸方,澤瀉所主治也,不辨而明矣。
澤瀉五味子,同治冒而有其別也,說見于五味子部中。
陶弘景曰 澤瀉久服則無子,陳日華曰 澤瀉催生,令人有子,李時珍辨之,其論詳於『本草綱目』。夫懷孕婦人之常也,而有病不孕,故其無病而孕者,豈其藥之所能得失乎? 三子不知此義,可謂謬矣,余嘗治一婦人,年三十有餘,病而無子,有年於玆,諸醫無如之何,余爲診之,胸膈煩躁上逆,而渴甚則如狂,乃與石膏黃連甘草湯,倂以滾痰丸服之,周歲諸證盡愈,其父大喜,以語前醫,前醫曰 治病則可,而不仁也,曰 何謂也? 曰 多服石膏無子也,是絶婦道也,非不仁而何? 其父愕然,招余詰之,余答曰 醫者掌疾病者也,而孕也者,人爲而天賦,醫焉知其有無哉? 且彼人之言,子何不察焉? 彼人療之十有三年,而不能治之,彼豈豫知其來者乎? 其父曰 然,居頃之其婦人始孕也,彌月而免,母子無恙,余故曰 婦人無病則孕,非藥之所能得失也。
澤瀉 本邦仙台所出者,是爲良也,剉用。
薏苡仁 主治浮腫也。
薏苡附子散證不具也。
以上一方,薏苡仁十五兩。
薏苡附子敗醬散證曰 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
以上一方,薏苡仁十分。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證不具也。
以上一方,薏苡仁半兩。
薏苡附子散證不具也,而薏苡附子敗醬散,言如腫狀,則主治浮腫明矣,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亦就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而去石膏加薏苡,則用之於咳喘浮腫可也。
薏苡仁 和漢無別,田野水邊處處多有焉,本交趾之種,馬援載還也,本邦有二種,其殼厚無芽,以爲念經數珠,不中用藥也,有芽尖而殼薄,卽薏苡也,俗傳其種,弘法師之所將來也,因號弘法麥。
薤白 主治心胸痛,而喘息、咳唾也,旁治背痛、心中痞。
瓜蔞薤白白酒湯證曰 喘息咳唾胸背痛。
枳實薤白桂枝湯證曰 胸痹,心中痞。
以上二方,薤白皆半升。
瓜蔞薤白半夏湯證曰 心痛徹背。
以上一方,薤白三兩。
右歷觀此三方,薤白所主治也,不辨而明矣。
薤白 有赤白二種,白者爲良,李時珍曰 薤葉狀似韭,韭葉中實,而扁有劍脊,薤葉中空,似細葱葉而有棱,氣亦如葱,二月開細花紫白色,根如小蒜,一本數顆相依而生,五月葉靑則掘之,否則肉不滿也。
乾薑 主治結滯水毒也,旁治嘔吐、咳、下利、厥冷、煩躁、腹痛、胸痛、腰痛。
以上三方,乾薑或四兩,或諸藥等分。
人蔘湯證曰 喜唾,又曰 心中痞。
通脈四逆湯證曰 下利淸穀,又曰 手足厥逆,又云 乾嘔。
小靑龍湯證曰 心下有水氣乾嘔,又云 咳。
半夏瀉心湯證曰 嘔而腸鳴。
柴胡薑桂湯證曰 胸脇滿,又云 心煩。
黃連湯證曰 腹中痛欲嘔吐。
苓甘五味薑辛湯證曰 咳胸滿。
乾薑黃連黃芩人蔘湯證曰 吐下。
六物黃芩湯證曰 乾嘔下利。
以上九方,乾薑皆三兩。
以上三方,乾薑二兩一兩,而四兩之例。
以上一方,乾薑一兩半,而三兩之例。
以上二方,乾薑皆一兩,而三兩之例。
右歷觀此諸方。其嘔吐者咳者痛者下利者之等,壹是皆水毒之結滯者也。
孫思邈曰 無生薑則以乾薑代之,以余觀之。仲景氏用生薑乾薑,其所主治,大同而小異,生薑主嘔吐,乾薑主水毒之結滯者也,不可混矣。
『本草』以乾薑爲大熱,於是世醫皆謂四逆湯方中,薑附熱藥也,故能溫厥冷,非也,按 厥冷者,毒之急迫也,故甘草以爲君,而薑附以爲佐,其用薑附者,以逐水毒也,何熱之有? 京師二條路白山街,有嘉兵衛者,號近江舖,其男年始十有三,一朝而下利,及至日午,無知其行數,於是神氣困冒,醫爲獨蔘湯與之,及至日晡所,手足厥冷,醫大懼,用薑附益多,而厥冷益甚,諸醫皆以爲不治,余爲診之,百體無溫手足擗地,煩躁而叫號,如有腹痛之狀當臍有動手不可近,余乃謂曰 是毒也,藥可以治焉,如其死生,則我不知之也,雖然今治亦死,不治亦死,等死死,治可乎? 親戚許諾,乃與大承氣湯一貼之重十二錢 一服不知,復與,厥冷則變爲熱,三服而神色反正,下利減半,服十日所,諸證盡退,由是觀之,醫之於事,知此藥解此毒耳,毒之解也,厥冷者溫,大熱者凉,若以厥冷復常爲熱藥,則大黃芒硝,亦爲熱藥乎? 藥物之寒熱溫凉,其不可論,斯可以知已。
乾薑 本邦之産有二品,曰乾生薑,曰三河乾薑,所謂乾生薑者,余家用之,所謂三河乾薑者,余家不用之。
杏仁 主治胸間停水也,故治喘咳,而旁治短氣、結胸、心痛、形體浮腫。
麻黃湯證曰 無汗而喘。
以上一方,杏仁七十個。
苓甘薑味辛夏仁湯證曰 形腫者,加杏仁。
以上一方,杏仁半升。
茯苓杏仁甘草湯證曰 胸中氣塞短氣。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曰 喘。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證曰 喘。
以上三方,杏仁皆五十個。
大靑龍湯證曰 咳喘。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證不具也。說在類聚方
以上二方,杏仁四十個,二兩,而五十個之例。
大陷胸丸證曰 結胸者,項亦强。
走馬湯證曰 心痛。
以上二方,杏仁諸藥等分。
右歷觀此諸方,杏仁主治胸間停水也明矣。
杏仁麻黃同治喘,而有其別,胸滿不用麻黃,身疼不用杏仁,其二物等用者,以有胸滿身疼二證也。
『金匱要略』曰 胸痹云云,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爲則按 胸痹、短氣、筋惕肉瞤、心下悸者,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胸痹、嘔吐、呃逆者,橘皮枳實生薑湯主之,二方治一證,非古之道也。瓜蔞實條,旣辨明之,今不贅於玆也。
杏仁 和漢無異品也,製之之法,去皮不去尖。
大棗 主治攣引强急也,旁治咳嗽、奔豚、煩躁、身疼、脇痛、腹中痛。
以上二方,以大棗爲君藥,一則十枚,一則十二枚。
以上三方,大棗皆十五枚。
以上一方,大棗十枚。
小柴胡湯證曰 頭項强,又云 脇痛。
小建中湯證曰 急痛。
大靑龍湯證曰 身疼痛汗不出而煩躁。
黃連湯證曰 腹中痛。
葛根湯證曰 項背强。
黃芩湯證不具也。說在類聚方
桂枝加黃芪湯證曰 身疼重煩躁。
吳茱萸湯證曰 煩躁。
以上八方,大棗皆十二枚。
右歷試此諸方,皆其所擧諸證,而有攣引强急之狀者,用大棗則治矣,不則無效也。
且也十棗湯,大棗爲君藥,而有引痛證,斯可以爲徵已。
甘麥大棗湯條,有喜悲傷證,此毒之逼迫也,故用大棗以治攣引强急,用甘草小麥以緩急迫也。
苓桂甘棗湯條,有奔豚證,此其毒動而上衝,有攣引强急之狀者,故用大棗也。
生薑甘草湯證曰 咳唾涎沫不止,爲則按 若之人,患胸中有攣引强急之狀,故用大棗居多也。
爲則按 仲景氏用大棗甘草芍藥,其證候大同而小異,要在自得焉耳。
大棗養脾胃之說,非古也,不取焉。 古人云 攻病以毒藥,養精以穀肉果菜,夫攻之與養,所主不同,一物而二義,如曾晳之於羊棗,好而食之,是養也,如十棗湯用大棗,惡而不避,是攻也,無他嗜好之品,而充食用則爲養也,而充藥物則爲攻也,十棗湯,大棗爲君,而治攣引强急,豈以爲養哉。
大棗 漢種者爲良,其品核小而肉厚也,不去核而剉用之。
橘皮 主治呃逆也,旁治胸痹、停痰。
橘皮竹茹湯證曰 噦逆。噦者,呃之謂也
以上一方,橘皮二斤。
橘皮枳實生薑湯證曰 胸痹。說在杏仁部中
以上一方,橘皮一斤。
橘皮湯證曰 噦。
以上一方,橘皮四兩。
茯苓飮證曰 心胸中有停痰。
以上一方,橘皮二兩半。
右歷觀此諸方,主治呃逆也明矣。胸痹者停痰者,其有呃逆之證,則橘皮所能治也。
橘皮 近世間以柑子代橘皮,非也,可撰用焉。眞橘樹者,余觀之于和州春日祠前,于遠州見附驛也。
吳茱萸 主治嘔而胸滿也。
吳茱萸湯證曰 嘔而胸滿。
以上一方,吳茱萸一升。
吳茱萸 無贋物。
瓜蒂 主治胸中有毒,欲吐而不吐也。
瓜蒂散證曰 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又曰 心中滿而煩饑而不能食者,病在胸中。
以上一方,瓜蒂一分。
瓜蒂 宗奭時珍以爲甜瓜蒂,試之無寸效也,又有一種,名枾瓜,其種殊少,而其形如枾,又有一種,如枾瓜而皮上有毛者,其始皆太苦,而不可食也,及熟則尤甜美,其蒂甚苦,有效可用。『三才圖會』所謂靑瓜也,本邦越前之産,是爲良也。
桂枝 主治衝逆也,旁治奔豚、頭痛、發熱、惡風、汗出、身痛。
桂枝加桂湯證曰 氣自少腹上衝心。
以上一方,桂枝五兩。
桂枝甘草湯證曰 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
桂枝甘草附子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苓桂甘棗湯證曰 欲作奔豚。
苓桂五味甘草湯證曰 氣從少腹上衝胸咽。
桂枝附子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五方,桂枝皆四兩。
桂枝湯證曰 上衝,又曰 頭痛發熱汗出惡風。
苓桂朮甘湯證曰 氣上衝胸。
以上二方,桂枝皆三兩。
右歷觀此諸方,桂枝主治衝逆也明矣,頭痛發熱之輩,其所旁治也,仲景之治疾,用桂枝者,居十之七八,今不枚擧焉。
桂枝甘草湯證曰 其人叉手自冒心,爲則按 叉手冒心者,以悸而上衝故也。
桂枝甘草附子湯條,無上衝證,爲則按 此方桂枝甘草湯,而加附子者也,桂枝甘草湯條,有上衝證,然則此湯亦當有上衝證,其脫此證也明矣。
桂枝附子湯,用桂枝多於桂枝加附子湯,而無上衝證,蓋闕文也,桂枝加附子湯條,猶有桂枝之證,況於此湯而可無桂枝之證乎?
范成大『桂海志』云 凡木葉心皆一縱理,獨桂有兩道如圭形,故字從之,陸佃埤雅云 桂猶圭也,宣導百藥,爲之先聘通使,如執圭之使也,爲則按 制字之說,范爲得之,蓋以其所見而言之也,陸則失矣,蓋以臆測之,而强作之說也,不可從矣。
『傷寒論』曰 桂枝本爲解肌,非仲景氏之意也,不取,此蓋注誤入本文者也。
宗奭曰 漢張仲景以桂枝湯治傷寒表虛,是不善讀『傷寒論』之過也。『傷寒論』中,間說表裏虛實,非疾醫之言也,蓋後人所攙入也,凡仲景之用桂枝,以治上衝也,桂枝湯條曰 上衝者,可與桂枝湯,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桂枝加桂湯條曰 氣從少腹上衝心,又按去桂加朮湯條曰 小便自利,由是觀之,上衝則用桂,下降則否,斯可以見已,且虛實之說,仲景所言不失古訓,而後人所攙入,則不合古訓,宗奭不善讀書,而妄爲之說過矣。
⒂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與之
發汗後燒鍼令其汗鍼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⒂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澁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臍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疼煩:《脈》“疼痛” ¶《康平》傍注 “臍下心下硬” ¶小便自利者:《康平》“小便不利者”
桂枝 氣味辛辣者,爲上品也,李杲以氣味厚薄,分桂枝肉桂,遂搆上行下行之說,是臆測也,不可從矣,桂枝也肉桂也桂心也,一物而三名也,桂心之說,陳藏器李時珍得之。
厚朴 主治胸腹脹滿也,旁治腹痛。
大承氣湯證曰 腹脹滿,又曰 腹中滿痛。
厚朴三物湯證曰 痛而閉。
厚朴七物湯證曰 腹滿。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蔘湯證曰 腹脹滿。
以上四方,厚朴皆半斤。
枳實薤白桂枝湯證曰 胸滿。
梔子厚朴湯證曰 腹滿。
以上二方,厚朴皆四兩。
半夏厚朴湯證曰 咽中如有炙臠。
以上一方,厚朴三兩。
小承氣湯證曰 腹大滿不通。
以上一方,厚朴二兩。
右歷觀此諸方,厚朴主治脹滿也明矣。
厚朴三物湯條,無腹滿證,此湯卽大承氣湯而無芒硝者也,然則有腹滿證也,可知已,其無芒硝者,以無堅塊也。
張元素曰 厚朴雖除腹脹,若虛弱人,宜斟酌用之,誤則脫人之元氣也,爲則曰 是無稽之言也,古語曰 攻病以毒藥,方疾之漸也,元氣爲其所抑遏,醫以毒藥攻之,毒盡而氣旺,何怖之有? 請擧其徵,大承氣湯,厚朴爲君,而有此湯之證者,多乎不能食,神氣不旺者,於是施以此湯,則毒除也,毒除能食,能食氣旺,往往而然也,厚朴脫人之元氣,徒虛語耳。
厚朴 漢産爲良,本邦所産,非眞厚朴也,不堪用矣,或云本邦之産,有二種,其一則冬月葉不落,是與漢土所産同,比叡山有之。
枳實 主治結實之毒也,旁治胸滿、胸痹、腹滿、腹痛。
枳朮湯證曰 心下堅,大如盤。
以上一方,枳實七枚。
枳實芍藥散證曰 腹痛煩滿。
以上一方,枳實諸藥等分。
桂枝枳實生薑湯證曰 心懸痛。
大承氣湯證曰 腹脹滿。
厚朴三物湯證曰 痛而閉。
厚朴七物湯證曰 腹滿。
梔子大黃豉湯證曰 熱痛。
以上五方,枳實皆五枚。
大柴胡湯證曰 心下急鬱鬱微煩。
枳實薤白桂枝湯證曰 胸滿。
梔子厚朴湯證曰 心煩腹滿。
以上三方,枳實皆四枚。
小承氣湯證曰 腹大滿不通。
枳實梔子豉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橘皮枳實生薑湯證曰 胸痹。
以上三方,枳實皆三枚。
右歷觀此諸方,枳實主治結實之毒也明矣。
仲景氏用承氣湯也,大實大滿結毒在腹,則大承氣湯,其用枳實也,五枚,唯腹滿不通,則小承氣湯,其用枳實也,三枚,枳實主治結實,斯可以見已。
枳實梔子豉湯,其證不具也,爲則按 梔子香豉,主治心中懊憹,而更加枳實,則其有胸滿之證也明矣。
枳實本邦所産,稱枳實者,不堪用也,漢土之産,亦多贋也,不可不擇焉。
『本草綱目』諸家岐枳實枳殼而爲之說,非古也,吾則從仲景氏也。
梔子 主治心煩也,旁治發黃。
大黃硝石湯證曰 黃疸。
梔子柏皮湯證曰 身黃。
以上二方,梔子皆十五枚。
梔子豉湯證曰 煩。
梔子甘草豉湯證不具也。說在香豉部中
梔子生薑豉湯證不具也。說在香豉部中
枳實梔子豉湯證不具也。說在枳實部中
梔子厚朴湯證曰 心煩。
梔子乾薑湯證曰 微煩。
茵蔯蒿湯證曰 心胸不安久久發黃。
以上七方,梔子皆十四枚。
梔子大黃豉湯證曰 黃疸。
以上一方,梔子十二枚。
右歷觀此諸方,梔子主治心煩也明矣,發黃者,其所旁治也,故無心煩之證者而用之,則未見其效矣。
梔子大黃豉湯,梔子十二枚,爲則按 當作十四枚,是梔子劑之通例也。
爲則按 香豉,以心中懊憹爲主,梔子,則主心煩也。
『本草』諸說,動輒以五色配五臟,其說曰 梔子色赤味苦,入心而治煩,又曰 梔子治發黃,黃是土色,胃主土,故治胃中熱氣,學者取其然者,而莫眩其所以然者,斯爲可矣。
梔子 處處出焉,剉用。
酸棗仁 主治胸膈煩躁不能眠也。
酸棗仁湯證曰 虛煩,不得眠,爲則按 虛煩當作煩躁.
以上一方,酸棗仁二升。
時珍曰 熟用不得眠,生用好眠,誤矣,眠與不眠,非生熟之所爲也,乃胸膈煩躁,或眠或不眠者,服酸棗仁則皆復常矣,然則酸棗仁之所主,非主眠與不眠也,而歷代諸醫,以此立論誤也,以不知人道也,夫人道者,人之所能爲也,非人之所能爲者,非人道也,學聖人之道,然後始知之,蓋眠者寤者,造化之主也,而非人之爲也,而煩躁者,毒之爲而人之造也,酸棗能治之,故胸膈煩躁,或寤而少寐,或寐而少寤,予不問酸棗之生熟,用而治之,則煩躁罷而寤寐復故,嗚呼,悲哉! 聖人之世遠人亡,歷代之學者,其解聖經,往往以天事混之於人事,故其論可聞,而行不可知也,人而不人,醫而不醫,吾黨小子愼之,勿混造化與人事矣。
酸棗仁 和漢共有焉,漢産爲良也。
茯苓 主治悸及肉瞤筋惕也,旁治小便不利、頭眩、煩躁。
苓桂甘棗湯證曰 臍下悸。
茯苓戎鹽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茯苓澤瀉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三方,茯苓皆半斤。
防己茯苓湯證曰 四肢聶聶動。
茯苓四逆湯證曰 煩躁。
以上二方,茯苓皆六兩。
茯苓杏仁甘草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茯苓三兩,而亦六兩之例。
苓桂朮甘湯證曰 身爲振振搖,又云 頭眩。
苓桂五味甘草湯證曰 小便難。
苓薑朮甘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證不具也。說同上
小半夏加茯苓湯證曰 眩悸。
半夏厚朴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六方,茯苓皆四兩,此外苓桂劑頗多,今不枚擧焉。
茯苓甘草湯證曰 心下悸。
以上一方,茯苓二兩,而亦四兩之例。
茯苓飮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瓜蔞瞿麥丸證曰 小便不利。
葵子茯苓散證曰 頭眩。
眞武湯證曰 心下悸頭眩身瞤動。
附子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桂枝去桂加苓朮湯證曰 小便不利。
以上六方,茯苓皆三兩。
五苓散證曰 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
以上一方,茯苓十八銖。
猪苓湯證曰 小便不利心煩。
桂枝茯苓丸證曰 胎動。說在互考中
以上二方,茯苓諸藥等分。
右歷觀此諸方,曰心下悸曰臍下悸曰四肢聶聶動曰身瞤動曰頭眩曰煩躁,一是皆悸之類也,小便不利而悸者,用茯苓則治,其無悸證者而用之,則未見其效,然則悸者,茯苓所主治,而小便不利者,則其旁治也,頭眩煩躁亦然。
茯苓戎鹽湯茯苓澤瀉湯,各用茯苓半斤,以爲主藥,而不擧茯苓之證,苓桂甘棗湯,亦用茯苓半斤,而有臍下悸之證,其他用茯苓爲主藥者,各有悸眩瞤動之證,況於二方多用茯苓,而可無若證乎? 其證脫也必矣。
茯苓杏仁甘草湯方,是苓桂朮甘湯,去桂朮加杏仁者也,然則其脫茯苓之證也明矣。
苓薑朮甘湯方,是苓桂朮甘湯,以薑代桂者也,而苓桂朮甘湯,有身爲振振搖證,此非桂之主證,而苓之所能治也,然則苓薑朮甘湯條,脫此證也明矣。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是防己茯苓湯,以人蔘芒硝代黃芪甘草者,而防己茯苓湯,有四肢聶聶動之證,是非黃芪甘草之主證,而茯苓之所主治也,由是觀之,此湯脫四肢瞤動之證也明矣。
半夏厚朴湯,是小半夏加茯苓湯,更加厚朴蘇葉者也,然則其脫眩悸之證也明矣。
茯苓甘草湯方,是苓桂朮甘湯,去朮加薑者也,可以前例而推之。
茯苓飮,以苓爲主,而不擧其證,以他例推之,心下悸而痞硬小便不利自吐宿水者,此湯所主治也。
附子湯方,是眞武湯,去薑加蔘者也,眞武湯條有心下悸頭眩身瞤動之證,然則此湯之條,脫若證也明矣。
桂枝茯苓丸證曰 胎動在臍上,爲則按 蓋所謂奔豚也,而不可臆測焉,以旁例推之,上衝心下悸經水有變或胎動者,此丸所主也。
人蔘茯苓黃連其功大同而小異,說在人蔘部中。
茯苓 和漢無異也,陶弘景曰 『仙方』止云茯苓,而無茯神,爲療旣同,用之應無嫌,斯言得之,赤白補瀉之說,此臆之所斷也,不可從矣。
猪苓 主治渴而小便不利也。
猪苓湯證曰 渴欲飮水小便不利。
猪苓散證曰 思水者。
以上二方,猪苓諸藥等分。
五苓散證曰 小便不利微熱消渴。
以上一方,猪苓十八銖。
右歷觀此三方,猪苓所主治,渴而小便不利也明矣。
猪苓 和漢共有焉,漢産實者爲良也。
水蛭 主治血證也。
抵當湯證曰 少腹硬滿云云,又曰 經水不利下。
抵當丸證曰 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爲有血也。
以上二方,水蛭或三十個或二十個。
右觀此二方,則水蛭之所主治也明矣。
爲則按 診血證也,其法有三焉。
一曰 少腹硬滿而小便利者,此爲有血,而不利者,爲無血也。
二曰 病人不腹滿,而自言腹滿也。
三曰 病人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此爲有血也。
法仲景氏診血證之法,不外於玆矣。
水蛭 蘇恭曰 有水蛭草蛭,大者長尺計,竝能咂牛馬人血,今俗多取水中小者,用之大效。
龍骨 主治臍下動也,旁治煩驚、失精。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證曰 驚狂起臥不安。
以上一方,龍骨四兩。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證曰 失精少腹弦急。
天雄散證闕。說在朮部中
蜀漆散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三方,龍骨三兩,或諸藥等分。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曰 煩驚。
以上一方,龍骨一兩。說在外傳中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證 煩躁。
以上一方,龍骨二兩,而亦四兩之例。
右歷觀此諸方,龍骨所治,驚狂煩躁失精也,無容疑者,爲則每値有其證者,輒用之而間有無效者,於是乎,中心疑之,居數歲始得焉,其人臍下有動而驚狂或失精或煩躁者,用龍骨劑,則是影響,其無臍下動者而用之,則未見其效,由是觀之,龍骨之所主治者,臍下之動也,而驚狂失精煩躁,其所旁治也,學者審諸。
蜀漆散條,所謂瘧者,是寒熱發作有時也,而其有臍下動者,此散所主治也,無臍下動者而用之,則未見其效也。
龍骨之說,或曰斃也,或曰石也,諸說終無有一定也,爲則按 譬如人物乎,父精母血,相因爲體,人人而所知也,雖然,果然之與不,熟究論之,龍骨亦然,究論何益之有? 至如其效用,則此可論也,可擇也,不可不知矣。
龍骨 以能化者,爲上品也,有半骨半石之狀者,是未化也。
取龍骨法,如取石膏法也,打碎用之。
牡蠣 主治胸腹之動也,旁治驚狂、煩躁。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證曰 驚狂起臥不安。
以上一方,牡蠣五兩。
牡蠣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牡蠣四兩。
牡蠣澤瀉散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牡蠣諸藥等分。
柴胡薑桂湯證曰 微煩。
以上一方,牡蠣三兩。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證曰 煩躁。
以上一方,牡蠣二兩,而亦四兩之例。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曰 煩驚。
以上一方,牡蠣一兩半。說在外傳中
右歷觀此諸方,牡蠣所治,驚狂煩躁,似與龍骨無復差別,爲則從事於此也久之,始知牡蠣治胸腹之動矣,學者亦審諸。
牡蠣黃連龍骨,同治煩躁,而各有所主治也。
膻中,黃連所主也,臍下,龍骨所主也,而部位不定,胸腹煩躁者,牡蠣所主也。
牡蠣湯條曰 瘧,牡蠣澤瀉散條曰 有水氣,其所擧之證,蓋不具也,以他例推之,喘急息迫而胸中有動者,牡蠣湯主之也,身體水腫腹中有動渴而小便不利者,牡蠣澤瀉散主之也,學者審諸。
牡蠣 殼之陳久者爲良也,余家今用出于藝州者也,坊間所鬻者,不堪用也。
『藥徵』卷之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