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明理論


소개

상한명리론(傷寒明理論)

  • 약 1156년에 간행된 의서
  • 상한금궤에 등장하는 50종의 증후를 내경의 이론에 근거해 설명한 의서

성무기

  • 12세기 활동한 의학자(남송, 금)
  • 주해상한론(注解傷寒論, 1144)를 저술하였다.

發熱 01

정의

■ 發熱,怫怫然發於皮膚之間,熇熇然散而成熱者是也

비교

■ 발현 위치 發熱、煩躁

  • 煩躁:在內者

■ 발현 시간 潮熱、寒熱、發熱

  • 潮熱之熱:有時而熱,不失其時
  • 寒熱之熱:寒已而熱相繼而發
  • 發熱:無時而發

종류

■ 〔陽:表〕邪氣在表發熱:表熱裏不熱 翕翕發熱

  • 翕翕發熱:若合羽所覆,明其熱在外也 → 發汗以散之 桂枝湯
    • 熱先自皮膚而發者
  • 風寒客於皮膚,陽氣怫鬱所致

《全書》 SSB-012 ☞diff

⒂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陽浮而陰弱:《康平》“脈陽浮而陰弱”,〔法〕”陽浮陰弱” 陽浮者∽翕翕發熱:〔法〕”發熱,汗出,惡寒”

■ 〔陽:裏〕邪氣在裏發熱:裏熱甚而達於表 蒸蒸發熱

  • 蒸蒸發熱:若薰蒸之蒸,明其熱在內也 → 攻下以滌之 調胃承氣湯
    • 熱先自裏生而發達於表者
  • 陽氣下陷入陰中所致

《全書》 SSB-248 ☞diff

⒂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 〔陽:表裏〕邪氣在半表半裏發熱:表裏俱發熱,而但熱又輕於純在表者

  • 表證未罷,邪氣傳裏,裏未作實
    • 或始自皮膚而漸傳裏熱
    • 或始自內熱而外連於表

■ 〔陰〕少陰病始得之,亦有反發熱者,蓋亦屬其表也 麻黃細辛附子湯

《全書》 SSB-301 ☞diff

⒂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沈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불치증

  • 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

《全書|例》 SSE-03-043 ☞diff

脈陰陽俱盛大汗出不解者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脈至乍數乍踈者脈至如轉索其日死譫言妄語身微熱脈浮大手足溫者逆冷脈沈細者不過一日死矣此以前是傷寒熱病證候也

  • 下利發熱

《全書》 SSB-344 ☞diff

⒀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

《全書》 SSB-345 ☞diff

⒀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

《全書》 SSB-346 ☞diff

⒀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有陰無陽故也

  • 陰陽交 新汗後

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爲汗衰,狂言不能食,此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黃帝內經素問,卷之十二 > 陰陽類論篇

Note

요약

증상 감별

  • 煩躁
  • 潮熱、寒熱、發熱

발열이 나타난 맥락 파악

  • 表證 “翕翕發熱” 發汗 桂枝湯
  • 裏證 “蒸蒸發熱” 攻下 調胃承氣湯

참고

외감병은 발열과의 싸움

  • 傷寒、溫病
  • 溫疫、時疫、疫厲
  • 痲疹、痘瘡、紅疫

發熱은 모든 면역반응에 나타남

  • 발열 자체만으로는 치법을 제시하기 어렵다.
  • 발열에 대한 상당히 많은 의론과 치법이 존재한다. 《東醫寶鑑》 雜病篇卷之三 > 火
  • 질환의 맥락 속에서 발열을 검토해야 한다.

발열 자체 보다는 동반 증상을 단서로

  • 不通 확인:無汗、大便難、小便難

관련 본초

  • 發熱(桂枝)、身熱(石膏)、寒熱往來(柴胡)

桂枝 主治衝逆也,旁治奔豚、頭痛、發熱、惡風、汗出、身痛。

石膏 主治煩渴也,旁治譫語、煩躁、身熱。

柴胡 主治胸脇苦滿也,旁治寒熱往來、腹中痛、脇下痞硬。

惡寒 02

정의

■ 惡寒者,風寒客於營衛之中也

  • 惟其風寒客於營衛,則洒淅惡寒也
  • 惟其營衛之受風寒,則嗇嗇然不欲舒也

비교

惡寒 vs 惡風

  • 惡風者,見風至則惡矣,得以居密室之內,幃帳之中,則坦然自舒也
  • 惡寒者,不待風而寒,雖身大熱而不欲去衣者是也

惡寒 vs 寒熱

  • 寒熱之熱,謂寒熱更作,熱至則寒無矣
  • 其惡寒,雖發熱而不欲去衣者,甚則至於向火被覆,而猶不能遏其寒也

종류

■ 〔表〕惡寒一切屬表

  • 雖裏證悉具而微惡寒者,亦是表未解也 → 猶當先解其外,俟不惡寒爲外解,乃可攻裏也

■ 〔陰陽〕惡寒之有陰陽

《全書》 SSB-007 ☞diff

⒀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 此則發於陽也 在陽者,可發汗

《全書》 SSB-003 ☞diff

⒂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爲傷寒

  • 此則發於陰也 在陰者,可溫裏

《全書》 SSB-288 ☞diff

⒀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踡臥手足溫者可治

《全書》 SSB-289 ☞diff

⒀少陰病惡寒而踡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 〔表:虛實〕在表者亦有虛實之別

  • 汗出而惡寒者則爲表虛 → 表虛可解肌
  • 無汗而惡寒者則爲表實 → 表實可發汗

배오한(背惡寒)

■ 원인1:陽氣不足,陰寒氣盛

  • 背者胸中之府,諸陽受氣於胸中,而轉行於背
  • 陽氣不足,陰寒氣盛,則背爲之惡寒
  • 風寒在表而惡寒者,則一身盡寒矣,但背惡寒者,陰寒氣盛可知也

人身之陰陽者,背爲陽,腹爲陰 黃帝內經素問,卷之一 > 金匱眞言論篇

■ 원인2:陰氣不足,陽氣內陷

  • 乘陰氣不足,陽氣內陷入陰中,表陽新虛,有背微惡寒

■ 감별:口中潤 vs 口燥舌乾而渴

  • 陰寒氣盛:陰寒氣盛,則不能消耗津液 → 少陰病,則口中潤
  • 陽氣內陷:陽氣內陷,則熱爍津液爲乾 → 太陽病,則口燥舌乾而渴也

《全書》 SSB-304 ☞diff

⒂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當灸之:《康平》無此句

《全書》 SSB-169 ☞diff

⒂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蔘湯主之

心煩:〔法〕없음 白虎加人蔘湯:《臺》《千》《翼》“白虎湯”

Note

요약

증상 감별

  • 惡風、寒熱

변증

  • 表虛 汗出 、表實 無汗
  • 陽證 太陽病 、陰證 少陰病

背惡寒

  • 陰寒氣盛 口中和 附子湯
  • 陽氣內陷 口燥渴 白虎加人蔘湯

참고

임상 호소

  1. (특정 부위가)시렵다, 차갑다. ☞ 통증과 동반되기 쉽다.
  2. (몸 전체)추위를 심하게 탄다 ☞ 惡風이 심한 상태처럼 보일 수 있다.

관련 본초

  • 惡寒(麻黃)、惡寒(附子)

麻黃 主治喘咳水氣也,旁治惡風、惡寒、無汗、身疼、骨節痛、一身黃腫。

附子 主逐水也,故能治惡寒,身體四肢及骨節疼痛,或沈重,或不仁,或厥冷,而旁治腹痛、失精、下利。

白虎加人蔘湯의 背惡寒?

惡風 03

기전

■ 惡風屬於衛:風邪中於衛也,則必惡風

  • 以風則傷衛,寒則傷榮,爲風邪所中,於分肉不溫而熱矣,皮毛不充而緩矣,腠理失其肥,
  • 則疎而不密,開闔失其司,
  • 則泄而不固,是以惡風也。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 靈樞

비교:惡風 vs 惡寒

■ 均爲表證,其惡風則比之惡寒而輕也

  • 惡寒:嗇嗇然增寒也,雖不當風而自然寒矣
  • 惡風:謂常居密室之中,幃帳之內,則舒緩而無所畏也,一或用扇,一或當風,淅淅然而惡者,此爲惡風者也

■ 屬陰陽

  • 惡風,悉屬於陽 三陰之證,竝無惡風者以此也
  • 惡寒,則有屬於陽者,有屬於陰者

종류

■ 惡風,雖悉在表而發散

  1. 傷寒 無汗而惡風 → 當發其汗
  2. 中風 汗出而惡風 → 當解其肌
  3. 裏證雖具而惡風未罷者 → 尤當先解其外
  4. 發汗多亡陽 → 溫其經而固其衛 桂枝加附子湯
  5. 風濕相搏 → 散其濕而實其衛 甘草附子湯

《全書》 SSB-035 ☞diff

⒂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腰痛,骨節疼痛:〔法〕없음

《全書》 SSB-013 ☞diff

⒂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全書》 SSB-020 ☞diff

⒂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全書》 SSB-175 ☞diff

⒂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掣痛:《千》“四肢拘急” 近之則痛劇:〔法〕없음 惡風不欲去衣:〔法〕”惡風”

Note

요약

원인

  • 風邪 ⇒「衛氣 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 」⇒ 惡風
  • 모두 表證, 모두 陽證

변증

  • 傷寒(表實) 麻黃湯 、中風(表虛) 桂枝湯
  • 亡陽 桂枝加附子湯 、風濕 甘草附子湯

참고

현상:”추운데서 떨고 나면 몸에 이상반응(惡風、惡寒、發熱、體痛 등) 발생”

  • 과거
    • 風、寒의 사기가 榮、衛를 손상시켜
    • “주리가 성글어져 오한 발열 등 제반 증상이 나타난다.”
  • 현재
    • 체온조절에 많은 에너지 필요
    • “면역기능 저하로 바이러스나 세균이 침입하여 이런 증상이 나타난다.”

임상 호소

  • 추위를 탄다.

관련 본초

  • 惡風(桂枝)、惡風(麻黃)
  • 惡寒(附子)

桂枝 主治衝逆也,旁治奔豚、頭痛、發熱、惡風、汗出、身痛。

麻黃 主治喘咳水氣也,旁治惡風、惡寒、無汗、身疼、骨節痛、一身黃腫。

附子 主逐水也,故能治惡寒,身體四肢及骨節疼痛,或沈重,或不仁,或厥冷,而旁治腹痛、失精、下利。

寒熱 04

정의

■ 寒熱:謂往來寒熱也

기전

有熱而寒者,唯其正氣與邪氣分爭,于是寒熱作矣 邪正分爭,往來寒熱者

  • 爭則氣鬱不發于外,而寒熱爭焉,爭甚則憤然而熱,故寒己而熱作焉,玆乃寒熱之理也
  • cf:邪氣之入也,正氣不爲之爭,則但熱而無汗也

《全書》 SSB-097 ☞diff

⒁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脇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飮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一云藏府相違其病必下脇鬲中痛小柴胡湯主之 ⒁服柴胡湯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正氣相搏:《康平》“正氣相摶(뭉칠 단)” 與正氣相搏∽正邪分爭:〔法〕”與正邪分爭” 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康平》“臟腑相違,其病必下,邪高病下” 嘿嘿不欲飮食∽故使嘔也:〔法〕없음

■ 或謂寒熱者,陰陽爭勝也,陽勝則熱,陰勝則寒,此陰陽之爭也

  • 以寒爲陰,而熱爲陽;裏爲陰,而表爲陽
  • 邪之客于表者爲寒,邪與陽相爭則爲寒矣
  • 邪之入于裏者爲熱,邪與陰相爭則爲熱矣
  • 邪在半表半裏,外與陽爭而爲寒,內與陰爭而爲熱矣 → 表裏之不拘,內外之不定,或出或入,由時而寒熱且往且來也

■ 是以往來寒熱,屬半表半裏之證

  • 邪居表多則多寒
  • 邪居裏多則多熱
  • 邪氣半在表半在裏,則寒熱亦半矣

寒熱多少 = 邪氣淺深

■ 審其寒熱多少,見其邪氣淺深矣

  • 少柴胡湯,專往來寒熱,而又立成諸加滅法
  • 亦爲邪氣在半表半裏,未有定處,往來不常

비교

■ 往來寒熱 vs 寒熱與瘧

  • 寒熱與瘧:作止有時
  • 往來寒熱:作止無時 或往或來,日有至于三五發者,甚者十數發

■ 往來寒熱 vs 發熱惡寒

  • 發熱惡寒:爲發熱時惡寒幷見,不惡寒時熱不見也
  • 往來寒熱:熱已而寒,寒已而熱

예외 結熱在裏

  • 〔보통〕往來寒熱,屬半表半裏,當和解之
  • 〔예외〕有病至十餘日,而結熱在裏,復往來寒熱者,亦可與大柴胡湯下之

《全書》 SSB-136 ☞diff

⒂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裏復往來寒熱者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爲水結在胸脇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但結胸∽大陷胸湯主之:〔法〕없음

《全書》 SSB-103 ☞diff

⒂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一云嘔止小安鬱鬱微煩者爲未解也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者∽爲未解也:〔法〕”微煩者”

Note

요약

기전

  • 正氣與邪氣分爭
  • 半表半裏之證
  • 寒熱多少 = 邪氣淺深

참고

임상 호소

  • 임상에서 포착하기 어렵다.
  • 간헐적 상열감을 호소하는 경향

관련 본초

  • 寒熱往來(柴胡)

柴胡 主治胸脇苦滿也,旁治寒熱往來、腹中痛、脇下痞硬。

潮熱 05

정의

■ 潮熱:一日一發,指時而發者 潮水之潮,其來不失其時也

  • 必待日晡所發者,乃謂之潮熱
  • 若日三五發者,卽是發熱非潮熱也

기전 屬陽明、屬胃

潮熱屬陽明,必於日晡時發

  • 陽明者,胃屬土,應時則王於四季,應日則王於未申 陽明 ↔ 土 ↔ 未申
  • 蓋邪氣入胃,謂之入府 府之爲言聚也,若府庫之府焉
  • 邪氣入於胃而不復傳 → 邪氣鬱而爲實,熱隨王而潮,是以日晡所發

《全書》 SSB-184 ☞diff

⒀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爲陽明病也

치료 裏實可下

■ 潮熱屬陽明, 故潮熱爲裏實可下之證 大承氣湯

  • 潮熱者實也
  • 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
  • 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

《全書》 SSB-104 ☞diff

⒂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脇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已而微利∽後以:〔法〕없음

《全書》 SSB-208 ☞diff

⒂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一法與桂枝湯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

者∽手足濈然汗出者:〔法〕없음 外未解也:《臺》《千》“外未解也。桂枝湯主之” 若汗多∽未可與承氣湯:〔法〕없음 不通者:《脈》《翼》“不大便者”

예외 和解

■ 熱未全入府,猶帶表邪,當和解其外

  • 脈浮而緊
  • 其潮熱而利 小柴胡湯
  • 小便難 小柴胡湯
  • 大便溏 小柴胡湯

《全書》 SSB-201 ☞diff

⒀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全書》 SSB-104 ☞diff

⒂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脇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已而微利∽後以:〔法〕없음

《全書》 SSB-231 ☞diff

⒂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脇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少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小柴胡湯

陽明:《康平》“陽明病” 目:《康平》《玉》“面目”

《全書》 SSB-229 ☞diff

⒂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脇滿不去者小柴胡湯

※ 外解已而小便利,大便硬者,乃可攻之

Note

요약

潮熱:日晡所發熱

潮熱屬陽明

  • 潮熱 ← 「日晡 ← 未申時 ← 屬胃土」 ← 陽明

治法

  • 裏實可下之證 大承氣湯
  • 예외조문 小柴胡湯

참고

고인들의 논리 潮熱 ← 「日晡 ← 未申時 ← 屬胃土」 ← 陽明

  • 결과(현상, 원전의 명제 등)를 설명하기 위한 고인들의 레토릭(수사법)
  • But “원숭이 ~ 백두산” 식의 견강부회로 보일 우려
  • 설명이 가리키는 “결과”가 무엇인지가 중요
    • 傷寒論에서 潮熱이 陽明病에 많이 보임 ☞ 결과
    • 潮熱과 陽明을 양 극단으로 하는 논리의 고리 구성

임상 호소

  • 훅 밀려오는 상열감

관련 본초

  • 潮熱을 大黃, 혹은 承氣湯을 선택하기 위한 주요 기준으로 삼을 수 있을까?
  • 예외에 언급된 소시호탕 조문들
  • 寒熱往來(柴胡)

柴胡 主治胸脇苦滿也,旁治寒熱往來、腹中痛、脇下痞硬。

自汗 06

정의

■ 自汗:不因發散而自然汗出者

기전

■ 衛氣,固護津液,不令妄泄,必爲邪氣干之而出也

■ 汗者,干之而出 汗=水+干

  • 邪氣干於衛氣,氣不能衛固於外,
  • 則皮膚爲之緩,腠理爲之疎,
  • 由是而津液妄泄,濈濈然潤,漐漐然出,謂之自汗也
    • 衛爲陽,言衛護皮膚,肥實腠理,禁固津液,不得妄泄 內經 “陽氣衛爲固也”

분류(邪氣)

■ 風與暑濕爲邪,皆令自汗

  • 風邪干於衛也 桂枝湯
  • 暑邪干於衛也
  • 濕邪干於衛者也 多汗出而濡,此其風濕甚者

《全書》 SSB-054 ☞diff

⒀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桂枝湯

而不愈者∽先其時發汗則愈:〔法〕”衛氣不和也”

《全書|痓濕暍》 SSE-04-014 ☞diff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 惟寒邪傷人,獨不汗出

  • 寒傷榮而不傷衛,衛無邪氣所干,則皮膚得以密,津液得以固,是以汗不出也
  • 其寒漸入裏傳而爲熱,則亦使自汗出也,蓋熱則榮衛通,腠理開而,汗泄矣

분류(表裏虛實)

自汗之證,又有表裏之別焉,虛實之異焉

■ 邪氣在表 “風邪干於衛也”

  • 汗出惡風、微惡寒者 → 皆表未解也,必待發散而後愈
  • 漏不止而惡風、發汗後惡寒者 → 皆表之虛也,必待溫經而後愈

《全書》 SSB-013 ☞diff

⒂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全書》 SSB-234 ☞diff

⒀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桂枝湯

《全書》 SSB-020 ☞diff

⒂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 邪氣在裏 “其寒漸入裏傳而爲熱,則亦使自汗出也”

  • 汗出不惡寒者 → 表解而裏微和也

《全書》 SSB-236 ☞diff

⒂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爲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爲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茵蔯蒿湯主之

《全書》 SSB-253 ☞diff

⒀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大承氣湯一云大柴胡湯

예후

■ 必手足俱周,遍身悉潤,漐漐然,一時間虛,煩熱已而身凉和,乃爲佳矣

  • 此則陰陽氣和,水升火降,榮衛通流,邪氣出而解者也 內經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 〔不治之證〕汗出髮潤,其出之如油,大如貫珠,著身出而不流

Note

요약

이로운 자한의 양상

  • “遍身悉潤,漐漐然,一時間虛,煩熱已而身凉和”

기전 및 치료

  • 〔表〕(邪氣:風、暑、濕)邪氣干於衛 桂枝湯
  • 〔裏〕(邪氣:寒)邪氣入裏而爲熱 大承氣湯、大柴胡湯

참고

汗因濕熱 《東醫寶鑑》津液

  • “心爲汗” 《內經》 “腎邪入心爲汗” 《難經》
  • “濕熱相薄爲汗 … 非湯火熏蒸,則不能成汗液” 《正傳》
  • “風病多汗”、”痰證亦有汗”、”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能作汗” 《丹溪》
  • ∴ 汗이 있다면 熱과 濕이 있는 것 ☞ 熱과 濕을 목표로 치료

관련 본초

    • 水:黃汗、盗汗、皮水(黃芪)
    • 身熱(石膏);喘而汗出(葛根)
    • 發熱、汗出(桂枝);寒熱往來(柴胡)
  • 기타

黃芪 主治肌表之水也,故能治黃汗、盗汗、皮水,又旁治身體腫,或不仁者。

石膏 主治煩渴也,旁治譫語、煩躁、身熱。

葛根 主治項背强也,旁治喘而汗出。

桂枝 主治衝逆也,旁治奔豚、頭痛、發熱、惡風、汗出、身痛。

柴胡 主治胸脇苦滿也,旁治寒熱往來、腹中痛、脇下痞硬。

盜汗 07

정의

■ 盜汗:睡而汗出者也

  • 盜汗者,不睡則不能汗出,方其睡也,湊湊然出焉,覺則止而不復出矣
    • cf:自汗則不,或睡與不睡,自然而出也

기전

■ 傷寒盜汗者,是由邪氣在半表半裏

  • cf:雜病盜汗者,責其陽虛也
  • 睡則衛氣行於裏,乘表中陽氣不緻,津液得泄
  • 故但睡而汗出,覺則氣散於表,而汗止矣

■ 邪氣在半表半裏

  • 有表邪 表未解

《全書》 SSB-134 ☞diff

⒂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爲風數則爲熱動則爲痛數則爲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一云頭痛卽眩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爲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膈內拒痛脈:《玉》《脈》《翼》頭痛卽眩 浮而動數∽短氣躁煩:〔法〕없음 若不結胸:《康平》“若不大結胸” 若不結胸∽身必發黃:〔法〕없음

《全書》 SSB-201 ☞diff

⒀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 邪氣在半表半裏之間

《全書》 SSB-268 ☞diff

⒁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변증

盜汗,非若自汗有實者,悉當和表而已,不可不知也

  • cf:自汗,有爲之虛者、有爲之實者

Note

요약

傷寒盜汗者,是由邪氣在半表半裏 ☞ 當和表

참고

盜汗 《東醫寶鑑》津液

  • 陰虛血虛有火 當歸六黃湯 ;腎火動甚 正氣湯
  • 脾濕盛 四製白朮散
  • 肝熱 龍膽散 ;膽有熱 小柴胡湯

頭汗 08

정의

■ 邪傳諸陽,津液上湊,則汗見於頭也

  • ∵ 頭者,諸陽之會也

병기

■ 熱不得越而上達

  • 熱越:邪熱內畜,蒸發腠理,遍身汗出者
  • 若身無汗,則熱不得越,熱蒸於陽,故但頭汗出也
  • ∵ 以三陰之經,皆上至頸胸中而還,不循於頭,獨諸陽脈,上循於頭爾

《全書》 SSB-236 ☞diff

⒂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爲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爲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茵蔯蒿湯主之

熱鬱於內,而不得越者 → 頭汗

  • 熱入血室
  • 虛煩
  • 陽明被火
  • 水結胸
  • ※ 此數者,或吐或下,皆欲除其熱也

《全書》 SSB-216 ☞diff

⒀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爲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寫之濈然汗出則愈

《全書》 SSB-228 ☞diff

⒂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不結胸:《康平》“小結胸”

《全書》 SSB-200 ☞diff

⒁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全書》 SSB-136 ☞diff

⒂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裏復往來寒熱者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爲水結在胸脇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但結胸∽大陷胸湯主之:〔法〕없음

변증

■ 頭汗之證,悉屬陽明而爲裏熱也

  • 邪但在表者,則無頭汗之證必也

■ 邪氣半在表半在裏者,乃有頭汗也

  • 柴胡桂枝乾薑湯、小柴胡湯

《全書》 SSB-147 ☞diff

⒂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脇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爲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胸脇滿微結:〔法〕”胸脇滿” 此爲未解也:〔法〕없음

《全書》 SSB-148 ☞diff

⒂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爲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裏也脈沈亦在裏也汗出爲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裏此爲半在裏半在外也脈雖沈緊不得爲少陰病所以然者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陰:《康平》“少陰” 此爲陽微結∽故知非少陰也:〔法〕”爲陽微結, 非少陰也” 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法〕없음

■ 寒濕相搏者,乃有頭汗也

《金匱》 GGY-02-016 ☞diff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飮而不能飮則口燥煩也

∴ 茲數者,皆邪氣所干,令頭額自然汗出

역증

小便不利而成關格,若頭汗出陽脫也

《全書|平脈》 SSE-02-015 ☞diff

南方心脈其形何似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裏也脈來頭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爲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

濕家下後,若額上汗出,而微喘者,亦陽脫也

《金匱》 GGY-02-017 ☞diff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陽氣上出,汗見於頭者,蓋陽脫也 脈經

Note

요약

변증 및 치료

  • 裏熱(屬陽明)梔子豉湯、大陷胸湯主
  • 半表半裏 柴胡桂枝乾薑湯、小柴胡湯
  • 寒濕相搏

참고

  • 자한 도한의 병기와 큰 차이 없음
  • 또 柴胡!

手足汗 09

기전

■ 手足汗者,陽明之證

  • 陽經邪熱,傳倂陽明,則手足爲之汗出
  • ∵ 四肢者,諸陽之本,而胃主四肢

■ 陽明爲津液之主,病則自汗出 自汗出、但頭汗出、手足汗出,悉屬陽明也

  • 〔自汗 一身自汗出 〕謂之熱越,是熱外達者也
  • 〔頭汗〕熱不得越,而熱氣上達者也
  • 〔手足汗〕熱聚於胃,是津液之傍達也

《全書》 SSB-208 ☞diff

⒂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一法與桂枝湯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

者∽手足濈然汗出者:〔法〕없음 外未解也:《臺》《千》“外未解也。桂枝湯主之” 若汗多∽未可與承氣湯:〔法〕없음 不通者:《脈》《翼》“不大便者”

《全書》 SSB-220 ☞diff

⒂二陽倂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大承氣湯

변증

■ 其寒聚於胃,而有手足汗出者

  • 熱聚於胃:可下之證 大便難,譫語
  • 寒聚於胃:爲不可下 大便初硬後溏,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全書》 SSB-191 ☞diff

⒁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Note

요약

병증 및 치료

  • 〔陽明〕熱聚於胃,是津液之傍達也 大承氣湯

참고

無汗 10

전제

腠理者,津液湊泄之所爲,文理縫會之中爲

기전

■ 寒邪中經,腠理緻密,津液內滲,則無汗

  • cf:津液爲風暑濕氣所干,外湊皮腠者,則爲自汗出

■ 傷寒無汗,則腠理致密

  • 風中於衛,則腠理開而自汗
  • 寒中於榮,則無汗,謂腠理閉也

변증

■ 傷寒在表(寒邪在表而無汗)

《全書》 SSB-035 ☞diff

⒂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腰痛,骨節疼痛:〔法〕없음

《全書》 SSB-046 ☞diff

⒂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此當發其汗∽陽氣重故也:〔法〕”發汗已, 發煩, 必衄”

《全書》 SSB-038 ☞diff

⒂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靑龍湯主之 ⒂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爲逆也

《全書》 SSB-197 ☞diff

⒀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一云冬陽明

陽明病:《玉》“各陽明病”,《淳》《翼》“冬陽明病”

《全書》 SSB-231 ☞diff

⒂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脇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少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小柴胡湯

陽明:《康平》“陽明病” 目:《康平》《玉》“面目”

《全書》 SSB-235 ☞diff

⒀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麻黃湯

而喘者:《玉》《翼》《惠》“其人必喘”

《金匱》 GGY-02-001 ☞diff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痓

■ 邪行於裏(邪行於裏而無汗)

  • 邪氣在表熏發腠理,汗出,邪氣內傳不外熏發者,則無汗
  • 三陰爲病,不得有汗

《全書》 SSB-199 ☞diff

⒁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全書》 SSB-170 ☞diff

⒂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飮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蔘湯主之

無表證者:〔法〕없음 白虎加人蔘湯:《臺》《千》《翼》“白虎湯”

■ 水飮內蓄(津液內滲而無汗)

  • 水飮散而爲津液,津液布滲而爲汗,旣水飮內畜而不行,則津液不足而無汗

《全書》 SSB-028 ☞diff

⒂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强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翕翕發熱:〔法〕”發熱”

■ 亡陽久虛(陽虛而無汗)

  • 諸陽爲津液之主,陽虛則津液虛少,故無汗

《全書|辨脈》 SSE-01-031 ☞diff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差遲遲爲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全書》 SSB-196 ☞diff

⒀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사증

■ 以無汗爲眞病

  • 當汗而不汗,服湯一劑,病證仍在,至於服三劑而不汗者,死病也
  • 陽脈之極

熱病者,脈尙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死 《靈樞》熱病編

Note

요약

변증 및 치법

  • 寒邪在表(腠理致密 → 無汗) 麻黃湯、大靑龍湯、小柴胡湯
  • 邪氣內傳,不外熏發;三陰病,不得汗 白虎加人蔘湯
  • 水飮內畜而不行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 陽虛則津液虛少

참고

頭痛 11

기전

■ 頭痛:邪氣外在經絡,上攻於頭所致也.

  • 三陽之經上於頭爾

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者,則名厥頭痛。 難經

분류

■ 傷寒頭痛,太陽專主也

  • 太陽之經,起於目內眦,上額交顚,上入絡腦

《全書|例》 SSE-03-017 ☞diff

又土地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飡居亦異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擧四治之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悟者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凡傷於寒則爲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痛腰脊强

《全書|例》 SSE-03-025 ☞diff

其不兩感於寒更不傳經不加異氣者至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也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歇也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也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飮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舌乾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過十三日以上不間寸尺陷者大危

■ 頭痛專爲主表證

  • 雖有風寒之不同,必待發散而後已

《全書》 SSB-035 ☞diff

⒂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腰痛,骨節疼痛:〔法〕없음

《全書》 SSB-013 ☞diff

⒂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 陽明少陽,亦有頭痛,不若太陽之專主也

  • 以頭痛未去,雖不大便六七日,其小便淸者,猶爲在表

《全書》 SSB-056 ☞diff

⒀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承氣湯其小便淸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桂枝湯

若頭痛者必衄:〔法〕없음

■ 厥陰頭痛

  • 太陰少陰,二經之脈,皆上至頸,胸中而還,不上循頭,則無頭痛證
  • 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眦,上出額,與督脈會於顚,病亦有頭痛

《全書》 SSB-378 ☞diff

⒀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不治之證

■ 痛甚,入連於腦,而手足汗者,又爲眞病

Note

요약

  • 太陽頭痛:必有 麻黃湯、桂枝湯
  • 陽明頭痛:或有 承氣湯
  • 厥陰頭痛:或有 吳茱萸湯

참고

두통

項强 12

기전

太陽脈,起於目內眦,上額交顚,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臂內挾脊,抵腰中

以太陽感受風寒,則經脈不利,而項爲之急,頸爲之强爾

《全書》 SSB-001 ☞diff

⒂太陽之爲病脈浮頭項强痛而惡寒

분류

■ 傷寒頸項强急者,太陽表證也,必發散而解之可也

  • 〔表虛〕發熱汗出惡風 ☞ 解肌
  • 〔表實〕無汗惡風 ☞ 發汗

《全書》 SSB-014 ☞diff

⒂太陽病項背强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全書》 SSB-031 ☞diff

⒂太陽病項背强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 太陽中風,加之寒濕而成痓者,亦項强也

《金匱》 GGY-02-007 ☞diff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强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禁背反張者痓病也

《金匱》 GGY-02-011 ☞diff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强几几然脈反沈遲此爲痓栝蔞桂枝湯主之

■ 結胸病者,項亦强如柔痓狀

《全書》 SSB-131B ☞diff

⒁結胸者項亦强如柔痓狀下之則和大陷胸丸

Note

요약

■ 傷寒項强

  • 太陽表證 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
  • 結胸 大陷胸丸
  • 栝蔞桂枝湯

참고

항강

頭眩 13

정의

■ 眊、眩

  • 眊:見其毛 → 眊爲眼花
  • 眩:見其玄 → 眩爲眼黑

■ 運、冒

  • 運:運轉之運,世謂之頭旋者
  • 冒:蒙冒之冒,世謂之昏迷者

기전

上虛則眩,下虛則厥 鍼經

■ 上虛則眩

  • 少陽病
  • 少陽與太陽倂病
  • 發汗吐下後所致 苓桂朮甘湯

《全書》 SSB-263 ☞diff

⒂少陽之爲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全書》 SSB-142 ☞diff

⒀太陽與少陽倂病頭項强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兪肝兪不可發汗發汗卽譫語脈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當刺大椎第一間∽愼:〈不可發汗〉없음 發汗卽譫語∽當刺期門:〈不可發汗〉없음

《全書》 SSB-067 ☞diff

⒂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沈緊發汗則動經身爲振振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起則頭眩:〔法〕”頭眩” 發汗則動經,身爲振振搖:〔法〕없음

■ 風亦主頭眩

  • 陽明中風

《全書》 SSB-198 ☞diff

⒀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一云冬陽明

陽明病:《玉》“各陽明病”,《翼》“冬陽明病”

역증(逆證)

《全書|可不》 SSG-15-015 ☞diff

諸逆發汗病微者難差劇者言亂目眩者死一云:譫言目眩睛亂者死命將難全

Note

요약

■ 頭眩 ☜ 上虛、風

참고

현훈

胸脇滿 14

정의

■ 胸脇滿:胸隔間,塞滿悶也 非心下滿者也

■ 脇滿:脇肋下,脹塡滿也 非腹滿者也

구분

■ 胸滿:屬表 ☞ 須發汗

  • 邪氣自表傳裏,必先胸隔,已次經心脇而入胃,邪氣入胃爲入府也
  • 多帶表證

《全書》 SSB-021 ☞diff

⒂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促一作縱

《全書》 SSB-036 ☞diff

⒀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湯

宜麻黃湯:〔法〕”宜麻黃湯主之” 본래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이고, 후에 “宜[麻黃湯]”이 덧붙었을 것이다.

■ 脇滿:屬半表半裏 ☞ 但和解

  • 以邪氣初入裏,未停留爲實,氣鬱積而不行,致生滿也

《全書》 SSB-037 ☞diff

⒀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脇痛者小柴胡湯脈但浮者麻黃湯

《全書》 SSB-229 ☞diff

⒂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脇滿不去者小柴胡湯

《全書》 SSB-266 ☞diff

⒂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脇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尙未吐下脈沈緊者小柴胡湯

■ 邪氣留於胸中,聚而爲實者 ☞ 非湧吐則不可已也

《全書》 SSB-355 ☞diff

⒁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瓜蒂散

《全書》 SSB-077 ☞diff

⒂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全書》 SSB-166 ☞diff

⒁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强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爲胸有寒當吐之瓜蒂散

氣上衝咽喉:〔法〕”氣上衝” 此爲胸有寒也:〔法〕없음,《康平》“此爲胸有寒飮也”,《千》“此爲內有久痰也”

※ 吐法

  • 邪氣已收斂而不散漫者,則可吐之

    在胸,吐之卽愈 華陀

  • 病在胸膈之上爲高,越之爲吐也

    其高者,因以越之 內經

Note

요약

  • 桂枝去芍藥湯、麻黃湯
  • 半表半裏 小柴胡湯
  • 梔子豉湯

참고

滿

心下滿 15

정의

■ 心下滿:正當心下,高起滿硬

구분

■ 不經下後而滿者,則有吐下之殊

  • 看邪氣高下,高者則因而越之,下者則因而竭之,要在泄其邪也
  • 〔吐〕高者則因而越之 瓜蒂散
  • 〔下〕下者則因而竭之

《全書》 SSB-355 ☞diff

⒁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瓜蒂散

《全書|辨脈》 SSE-01-026 ☞diff

脈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屬府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鞕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尙未可攻

  • 예외:未全爲實者,則不可下
    • 陽明病,心下硬滿
    • ∵ 邪氣自表傳裏,至於心下留結爲實者,則不可下,乃吐之可也

《全書》 SSB-205 ☞diff

⒀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 若下後心下滿者,又有結胸痞氣之別

  • 邪氣在表,未應下而强下之,邪氣乘虛結於心下,
  • 結胸〕實者,硬滿而痛 ∵ 實邪留結,則爲硬爲痛
  • 虛痞〕虛者,滿而不痛 ∵ 虛邪留滯,則但滿而不硬痛也

《全書》 SSB-149 ☞diff

⒂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爲逆必蒸蒸而振却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爲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爲痞柴胡不中與之半夏瀉心湯

嘔而發熱者:《脈》《玉》《千》嘔而發熱 柴胡湯證具:〔法〕없음 此雖已下之,不爲逆:〔法〕없음 此爲結胸也:《康平》“此爲結” 大陷胸湯主之:〔法〕없음 柴胡不中與之:〔法〕없음

《全書》 SSB-135 ☞diff

⒂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沈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按之石硬者:〔法〕없음

《全書》 SSB-151 ☞diff

⒁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復:《玉》“反”

《全書》 SSB-131A ☞diff

⒁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病發於陰,而反下之:《翼》“病發於陰,而反汗之”

《全書》 SSB-134 ☞diff

⒂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爲風數則爲熱動則爲痛數則爲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一云頭痛卽眩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爲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膈內拒痛脈:《玉》《脈》《翼》頭痛卽眩 浮而動數∽短氣躁煩:〔法〕없음 若不結胸:《康平》“若不大結胸” 若不結胸∽身必發黃:〔法〕없음

《全書》 SSB-158 ☞diff

⒂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心煩:《脈》《玉》“而煩” 謂:《脈》《翼》《臺》“爲” 其人下利日數十行∽故使硬也:〔法〕“心下痞,醫復下之,痞益甚”

  • 예외:結胸證,不可下
    • 獨帶表邪,未全結實,下之重虛其裏,邪深結則死 邪氣勝,胃氣絶

《全書》 SSB-132 ☞diff

⒁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全書》 SSB-133 ☞diff

⒁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Note

요약

■ 不經下後,心下滿

  • 邪氣高 “病在胸中” 瓜蒂散
  • 邪氣下 “屬藏者”

■ 下後,心下滿

  • 結胸 陷胸湯類
  • 瀉心湯類

참고

結胸

腹滿 16

정의

■ 腹滿:俗謂肚脹是也

기전

傷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 華佗

■ 腹滿爲裏證,亦有淺深之別

  • 〔淺〕未全入府也 “表已解而內不消”
  • 〔深〕入邪氣以入府也 “大滿大實堅有燥屎”

《全書|例》 SSE-03-031 ☞diff

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始表中風寒人裏則不消矣未有溫覆而當不消散者不在證治擬欲攻之猶當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內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則病不除若表已解而內不消大滿大實堅有燥屎自可除下之雖四五日不能爲禍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內虛熱入協熱遂利煩躁諸變不可勝數輕者困篤重者必死矣

■ 傷寒邪入腹,是裏證已深,故腹滿乃可下之者,多矣

  • 桂枝加芍藥湯主之、桂枝加大黃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

《全書》 SSB-208 ☞diff

⒂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一法與桂枝湯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

者∽手足濈然汗出者:〔法〕없음 外未解也:《臺》《千》“外未解也。桂枝湯主之” 若汗多∽未可與承氣湯:〔法〕없음 不通者:《脈》《翼》“不大便者”

《全書》 SSB-254 ☞diff

⒀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大承氣湯

《全書》 SSB-279 ☞diff

⒂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全書》 SSB-322 ☞diff

⒀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大承氣湯

■ 腹滿之虛實

  • 〔實〕腹滿不減者,當下去之 大承氣湯
  • 〔虛〕腹滿時減者,不可下 溫藥和之
    • 虛氣留滯,亦爲之脹,但比之實者,不至堅痛也

《金匱》 GGY-10-002 ☞diff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爲虛痛者爲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全書》 SSB-255 ☞diff

⒀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大承氣湯

《金匱》 GGY-10-003 ☞diff

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爲寒當與溫藥

■ 腹滿之陰陽

  • 腹滿屬太陰 ∵ 太陰者,脾土也,治中央,故專主腹滿之候

《全書》 SSB-189 ☞diff

⒀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全書》 SSB-273 ☞diff

⒂太陰之爲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 發汗吐下之後,因而成腹滿者,皆邪氣承虛內客爲之

  • 發汗後腹滿 → 當溫之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
    • 邪氣在表,因發散則邪去
    • 胃爲津液之主,發汗亡陽,則胃氣虛而不能敷布,諸氣壅滯,而爲脹滿,是當溫散可也
  • 吐後腹滿 → 可下之 調胃承氣湯
    • 邪氣在胸者,則可吐之,吐之邪去則安
    • 若吐後邪氣不去,加之腹脹滿者,是胸中之邪,下傳入胃,壅而爲實,故生脹滿,當須下之可也
  • 下後腹滿 → 可吐之 梔子厚朴湯
    • 邪氣在表,未傳入府,而妄下之,邪自表乘虛而入,鬱於胸中,而爲虛煩,氣上下不得通利者,腹爲之滿,故當吐之可也。

《全書》 SSB-079 ☞diff

⒂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치료 지침

■ 凡爲醫者,要識邪氣所起所在

  • 審其所起,知邪氣之由來,
  • 觀其所在,知邪氣之虛實,
  • 發汗、吐、下之不差,溫、補、鍼、艾之適當,則十全之功,自可得也

Note

요약

■ 腹滿

  • 腹滿不減 大承氣湯
  • 腹滿時減 溫藥

■ 상당히 다양한 경우에 나타날 수 있다.

要識邪氣所起所在

참고

滿

少腹滿 17

정의

■ 小腹滿者,臍下滿是也

  • 小腹者,下焦所治也

기전

■ 邪氣自上而下,至於下焦,結而不利,故小腹滿也.

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淸濁,其治在臍下 難經

■ 在上而滿者,氣也,在下而滿者,物也

  • 胸中滿、心下滿:皆氣爾,卽無物也
  • 腹滿:有燥屎
  • 小腹滿:非止氣也,必有物聚於此,而爲之滿爾

※ 當出不出,積而爲滿

  • 身半以上,同天之陽,淸陽歸之,身半以下,同地之陰,濁陰歸之,淸者在上,濁者在下

淸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內經

■ 在下而滿者,物也,所謂物者,溺與血爾

  • 邪氣聚於下焦,則津液不得通,血氣不得行,或溺或血,留滯於下,是生脹滿而硬痛也.
  • 蓄血〕小腹硬滿而痛,小便利者 抵當丸、抵當湯、桃核承氣湯
    • 小便利而小腹滿者,爲太陽隨經,瘀血在裏,太陽自入府者也.
  • 溺澁〕小腹硬滿而痛,小便不利者

《全書》 SSB-137 ☞diff

⒂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一云日晡所發心胸大煩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日晡所小有潮熱:《康平》“日晡所小有潮熱 發心胸大煩”

《全書》 SSB-126 ☞diff

⒂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爲有血也當下之不可餘藥抵當丸

不可餘藥:〔法〕없음

《全書》 SSB-125 ☞diff

⒂太陽病身黃脈沈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爲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小便不利者,爲無血也:〔法〕없음

《全書》 SSB-124 ☞diff

⒂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沈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故也抵當湯主之

以太陽隨經:《康平》“以太陽隨症” 所以然∽瘀熱在裏故也:〔法〕없음

《全書》 SSB-106 ☞diff

⒂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尙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桃核承氣湯後云解外宜桂枝湯

當先解其外:《千翼》《淳和》"宜桂枝湯"이 더 있다 血自下∽乃可攻之:〔法〕없음

Note

요약

■ 少腹滿:在下而滿者,物也,所謂物者,溺與血爾

  • 〔蓄血〕小腹硬滿而痛,小便利者 抵當丸、抵當湯、桃核承氣湯
  • 〔溺澁〕小腹硬滿而痛,小便不利者

참고

滿

煩熱 18

■ 煩者:爲煩而熱,無時而歇者

  • cf 發熱:怫怫然發於肌表,有時而已者
  • 二者均是表熱,而煩熱爲熱所煩,非若發熱而時發時止也

■ 煩爲表熱 桂枝湯

《全書》 SSB-240 ☞diff

⒁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全書》 SSB-057 ☞diff

⒁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桂枝湯

《全書》 SSB-024 ☞diff

⒂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ㆍ風府却與桂枝湯則愈

■ 煩 = 熱

  • 煩疼,則熱疼 ; 煩渴,則熱渴
  • 胸中煩、心中煩、內煩、虛煩,皆以煩爲熱

■ 大煩 = 肌表大熱

  • 邪熱欲去,泄達於外也,故爲欲解

《全書|辨脈》 SSE-01-034 ☞diff

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入安此爲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爲晚發水停故也爲未解食自可者爲欲解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臉內際黃者此欲解也

Note

요약

煩爲表熱

참고

虛煩 19

정의

■ 虛煩:心中鬱鬱而煩

  • 虛煩之狀,心中溫溫然欲吐,憒憒然無奈,欲嘔不嘔,擾擾亂亂是名虛煩也

비교와 기전

■ 胸中煩、心中煩、虛煩之別

  • 胸中煩、有心中煩、有虛煩,諸如此者,皆以煩爲熱也
  • 若止云煩者,表熱也,及其邪熱傳裏,故有胸中煩、心中煩、虛煩之別

■ 不經發汗吐下而煩者,則是〔傳經之熱〕,不作膈實者,但多和解而已

  • 和解而徹熱者 小柴胡湯、黃連阿膠湯、猪膚湯

《全書》 SSB-096 ☞diff

⒂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脇苦滿嘿嘿不欲飮食心煩喜嘔①或胸中煩而不嘔②或渴③或腹中痛④或脇下痞鞕⑤或心下悸小便不利⑥或不渴身有微熱⑦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胸脇苦滿,嘿嘿不欲飮食:〔法〕”胸脇滿,不欲食” 或胸中煩而不嘔∽或咳者:〔法〕없음

《全書》 SSB-303 ☞diff

⒂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全書》 SSB-310 ☞diff

⒂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猪膚湯主之

心煩:《康平》“心煩者”

■ 若因吐下發汗後而煩者,則是〔內陷之煩〕,但多湧吐而已

  • 取其吐而湧其熱者 梔子豉湯、梔子甘草豉湯、梔子生薑豉湯、梔子厚朴湯、梔子乾薑湯

《全書》 SSB-076 ☞diff

⒂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爲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⒂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顚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若劇者,必反覆顚倒:〔法〕없음

《全書》 SSB-079 ☞diff

⒂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全書》 SSB-080 ☞diff

⒂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 非吐則不能也

  • 〔虛煩〕吐下發汗後,邪氣乘虛而入爲煩 → 吐劑之輕 梔子豉湯
  • 〔隔實〕不因吐下發汗後,邪氣結於胸中 → 吐劑之重 瓜蔕散

《全書》 SSB-375 ☞diff

⒀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爲虛煩也梔子豉湯

《全書》 SSB-355 ☞diff

⒁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瓜蒂散

■ 煩之虛實

  • 〔煩之實〕先煩而悸者爲熱也 調胃承氣湯
  • 〔煩之虛〕先悸而煩者爲虛也 小建中湯

《全書》 SSB-207 ☞diff

⒀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全書》 SSB-102 ☞diff

⒂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全書》 SSB-265 ☞diff

⒁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一云躁

發汗則譫語:〈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 이하 없음

Note

요약

煩=熱

  • 〔表〕煩(=表熱)
  • ↓ 邪熱傳裏 ↓
  • 〔裏〕胸中煩、心中煩、虛煩

胸中煩、心中煩、虛煩 不作膈實者

  • 〔傳經〕不經發汗吐下而煩 小柴胡湯、黃連阿膠湯
  • 〔內陷〕因吐下發汗後而煩 梔子豉湯 류

참고

煩躁 20

정의

■ 煩=熱

  • 煩疼、煩滿、煩渴、虛煩,皆以煩爲熱也

■ 煩躁爲

■ 煩躁의 양태

  • 〔不煩而躁〕者,爲怫怫然便作躁悶,此爲陰盛格陽雖大躁欲於泥水中臥,但飮水不得入口者是矣
  • 〔煩躁〕者,謂先煩漸至躁
  • 〔躁煩〕者,謂先發躁而迤邐復煩

구분

■ 邪氣在表而煩躁 大靑龍湯

《全書》 SSB-048 ☞diff

⒂二陽倂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爲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澁故知也

若:《康平》無“若”字 不足言:《康平》“不足”

《全書》 SSB-038 ☞diff

⒂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靑龍湯主之 ⒂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爲逆也

■ 邪氣在裏而煩躁

《全書》 SSB-239 ☞diff

⒁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 因火劫而煩躁

《全書》 SSB-114 ☞diff

⒂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淸血名爲火邪

《全書》 SSB-110 ☞diff

⒂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一作二日內燒瓦熨背大汗出火氣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爲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凡熨其背:《康平》“凡熨背”

■ 陽虛而煩躁 乾薑附子湯、茯苓四逆湯

《全書|可不》 SSG-15-005 ☞diff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巓微反在上澁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澁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澁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

《全書》 SSB-061 ☞diff

⒂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沈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身無大熱者:〔法〕없음

《全書》 SSB-069 ☞diff

⒂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 陰盛而煩躁 吳茱萸湯

《全書》 SSB-309 ☞diff

⒂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不治之證

《全書》 SSB-133 ☞diff

⒁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全書》 SSB-344 ☞diff

⒀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

《全書》 SSB-296 ☞diff

⒀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

《全書》 SSB-298 ☞diff

⒀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脈不至不煩而躁者一作吐利而躁逆者死

《全書》 SSB-300 ☞diff

⒀少陰病脈微細沈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

Note

요약

■ 煩躁爲

  • 邪氣在表而煩躁 大靑龍湯
  • 邪氣在裏而煩躁
  • 因火劫而煩躁
  • 陽虛而煩躁 乾薑附子湯、茯苓四逆湯
  • 陰盛而煩躁 吳茱萸湯

참고

懊憹 21

정의

■ 懊者,懊惱之懊,憹者,鬱悶之貌

  • 心中懊懊惱惱,煩煩憹憹,鬱鬱然不舒暢,憒憒然無奈
  • 比之煩悶而甚者,懊憹也

원인

■ 〔陽氣內陷〕下後,表中陽邪,乘虛內陷,鬱而不發,結伏於胸心之間

《全書》 SSB-134 ☞diff

⒂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爲風數則爲熱動則爲痛數則爲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一云頭痛卽眩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爲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膈內拒痛脈:《玉》《脈》《翼》頭痛卽眩 浮而動數∽短氣躁煩:〔法〕없음 若不結胸:《康平》“若不大結胸” 若不結胸∽身必發黃:〔法〕없음

《全書|可不》 SSG-15-028 ☞diff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自嘔者下之益煩心懊憹如飢發汗則致痓身强難以伸屈熏之則發黃不得小便久則發咳唾

치법

■ 其治之法,或吐之,或下之

  • 〔吐〕邪熱鬱於胸中 → 湧其結熱 梔子豉湯
  • 〔下〕邪熱結於胃中 → 滌其內熱 大承氣湯、茵陳湯

《全書》 SSB-076 ☞diff

⒂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爲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⒂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顚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若劇者,必反覆顚倒:〔法〕없음

《全書》 SSB-228 ☞diff

⒂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不結胸:《康平》“小結胸”

《全書》 SSB-238 ☞diff

⒂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大承氣湯

《全書》 SSB-199 ☞diff

⒁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Note

요약

■ 懊憹:比之煩悶而甚者

  • 邪熱鬱於胸中:吐之 梔子豉湯
  • 邪熱結於胃中:下之 大承氣湯、茵陳湯

참고

舌上胎 22

정의

■ 傷寒三四日已後,舌上有膜,白滑如胎,甚者或燥或澁,或黃或黑,是數者,熱氣淺深之謂也

  • 舌者,心之官,法應南方火,本紅而澤

기전

■ 表裏

  • 邪氣在表:舌上卽無苔
  • 邪氣傳裏:津液結搏,則舌上生苔也

■ 寒邪初傳,未全成熱:舌上苔白而滑

  • 邪初傳入裏
  • 邪氣在半表半裏 小柴胡湯
  • 邪氣客於胸中 梔子豉湯
  • 邪未傳成熱,熱猶帶表寒

《全書|痓濕暍》 SSE-04-009 ☞diff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飮口燥煩也

《全書》 SSB-230 ☞diff

⒁陽明病脇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全書》 SSB-221 ☞diff

⒂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鍼必怵愓煩躁不得眠 ⒂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

《全書》 SSB-130 ☞diff

⒀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一云寒而不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不往來寒熱:《脈經》“寒而不熱”

■ 邪傳爲熱:舌之胎不滑而澁也

  • 熱耗津液,而滑者已乾 白虎加人蔘湯
  • 若熱聚於胃,則舌爲之黃,是熱已深也

《全書》 SSB-168 ☞diff

⒂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飮水數升者白虎加人蔘湯主之

七八日不解∽欲飮水數升者風:〔法〕”不解,熱結在裏,惡風,大渴” 白虎加人蔘湯:《脈》《翼》“白虎湯”

《金匱》 GGY-10-002 ☞diff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爲虛痛者爲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不治之證

■ 舌上色黑者,又爲熱之極也 ☞ 死

熱病,口乾舌黑者,死 鍼經

Note

요약

  • 無苔:邪氣在表
  • 生苔:邪氣傳裏 = 熱氣淺深
    • 白滑:未全成熱 小柴胡湯、梔子豉湯
    • 燥、澁:邪傳爲熱 白虎加人蔘湯
    • 黃、黑:熱聚於胃

참고

衄血 23

정의

■ 衄血:鼻中血出者是也

비교

■ 雜病衄 vs 傷寒衄

  • 雜病衄者:責熱在裏

心主血、肝藏血、肺主氣,開竅於鼻,血得熱則散,隨氣上,從鼻中出則爲衄 《諸病源候論》

  • 傷寒衄者:責熱在表

《全書》 SSB-055 ☞diff

⒂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全書》 SSB-056 ☞diff

⒀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承氣湯其小便淸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桂枝湯

若頭痛者必衄:〔法〕없음

■ 內衄 vs 外衄

  • 內衄:吐血家
  • 外衄:鼻中出血

吐血有三種,一曰肺疽,二曰傷胃,三曰內衄 《千金翼方》

기전

■ 經絡之血妄行也

  • 經絡熱盛,陽氣壅重,迫血妄行,出於鼻則爲衄

《全書》 SSB-046 ☞diff

⒂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此當發其汗∽陽氣重故也:〔法〕”發汗已, 發煩, 必衄”

《全書》 SSB-111 ☞diff

⒂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兩陽相熏灼:《康平》“兩相熏灼” 其身發黃:《康平》“其身必發黃”

《全書》 SSB-202 ☞diff

⒀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者此必衄

《全書》 SSB-227 ☞diff

⒀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

《淳》“宜黃芩湯”

■ 有不應發汗,而强發汗,因致衄者

《全書》 SSB-294 ☞diff

⒀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强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爲難治

不可發汗

■ 衄家,雖爲邪熱在經,而又不可發汗

《全書》 SSB-086 ☞diff

⒁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一作瞬不得眠

汗出:《康平》“汗出則” 眴:《康平》“目眴” 必額上陷脈急緊:《脈經》“必額陷脈上促急而緊”

■ 前云桂枝湯、麻黃湯治衄者,非治衄也,卽是發散經中邪氣耳

  • 若邪氣不得發散,擁盛於經,逼迫於血則因致衄也,卽非桂枝麻黃湯專治衄也
  • 衄者,不待桂枝湯、麻黃湯發散之也

《全書》 SSB-047 ☞diff

⒁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不治之證

■ 衄者

  • 若但頭汗出,身無汗,
  • 汗出不至足者,死,
  • 黃帝又皆以爲不治之疾

咳而衄, 汗不出, 出不至足者, 死 《靈樞》熱病 第二十三

Note

요약

■ 衄:責熱在表 麻黃湯、桂枝湯

  • 經絡之血妄行

■ 衄家,不可發汗

  • 若邪氣不得發散,擁盛於經,逼迫於血則因致衄也,卽非桂枝麻黃湯專治衄也

참고

噦 24

정의

■ 噦者:俗謂之咳逆者

비교 및 기전

■ 噦也、䭇也,皆胃之疾,但輕重有差爾

  • 䭇:但胸喉之間氣䭇塞不得下通,然而無聲也 䭇 = 噎
  • 噦:吃吃然有聲也

《全書|辨脈》 SSE-01-028 ☞diff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爲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爲寒寒氣相搏則爲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卽䭇音噎下同

《全書|辨脈》 SSE-01-029 ☞diff

趺陽脈浮浮則爲虛浮虛相搏故令氣䭇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爲噦此爲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全書》 SSB-380 ☞diff

⒀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者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復極汗者:《康平》《玉》“復極汗出者”

《全書》 SSB-226 ☞diff

⒀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飮水則噦

■ 妄下之後,胃虛氣逆,則成噦也

《全書|辨脈》 SSE-01-029 ☞diff

趺陽脈浮浮則爲虛浮虛相搏故令氣䭇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爲噦此爲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全書》 SSB-130 ☞diff

⒀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一云寒而不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不往來寒熱:《脈經》“寒而不熱”

《全書》 SSB-194 ☞diff

⒁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噦

■ 寒熱

  • 䭇者:水寒相搏 小靑龍湯(去麻黃加附子)
  • 噦者:熱氣壅鬱,氣不得通而成
    • 〔輕〕和解之證 小柴胡湯
    • 〔重〕攻下之候

《全書》 SSB-040 ☞diff

⒂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①或渴②或利③或噎④或小便不利少腹滿⑤或喘者小靑龍湯主之

或小便不利:《康平》“小便不利” 或渴∽或喘者:〔法〕없음

《全書》 SSB-231 ☞diff

⒂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脇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少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小柴胡湯

陽明:《康平》“陽明病” 目:《康平》《玉》“面目”

《全書》 SSB-381 ☞diff

⒀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卽愈

難治之證

■ 傷寒至於噦,則病已極也

Note

요약

噦(咳逆)、䭇(噎)

  • 〔輕〕和解之證 小柴胡湯
  • 〔重〕攻下之候

※ 《금궤요략》에 자세함

참고

咳 25

정의

■ 咳者,聲咳之咳,俗謂之嗽者是也

기전

■ 肺主氣,形寒飮冷則傷之。

  • 使氣上而不下,逆而不收,衝擊膈咽,令喉中淫淫如痒,習習如梗,是令咳也
  • 甚者續續不已,連連不止,坐臥不安,語言不竟,動引百骸,聲聞四近矣。

분류

■ 肺寒而咳者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對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帝曰,願聞其狀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飮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爲肺咳。 內經 > 咳論篇 第三十八

■ 有停飮而咳者

  • 〔表寒〕水飮與表寒相合而咳者 小靑龍湯
  • 〔裏寒〕水飮與裏寒相合而咳者 眞武湯 (①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一兩,乾薑一兩)
  • ∵ 恊水飮則必動肺,以”形寒寒飮則傷肺”故也 “形寒寒飮則傷肺” 《難經》四十九難

《全書》 SSB-040 ☞diff

⒂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①或渴②或利③或噎④或小便不利少腹滿⑤或喘者小靑龍湯主之

或小便不利:《康平》“小便不利” 或渴∽或喘者:〔法〕없음

《全書》 SSB-316 ☞diff

⒂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沈重疼痛自下利此爲有水氣其人①或咳②或小便利③或下利④或嘔者眞武湯主之

■ 有邪氣在半表半裏而咳者 邪氣自表傳裏而咳

  • 〔陽邪〕陽邪傳裏,動肺而咳者 小柴胡湯 (⑦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 〔陰邪〕陰邪傳裏,動肺而咳者 四逆散 (①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幷主下利)
  • ∵ 自表傳裏,則必動肺,以”藏眞高於肺”故也 “藏眞高於肺” 《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篇 第十八

《全書》 SSB-096 ☞diff

⒂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脇苦滿嘿嘿不欲飮食心煩喜嘔①或胸中煩而不嘔②或渴③或腹中痛④或脇下痞鞕⑤或心下悸小便不利⑥或不渴身有微熱⑦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胸脇苦滿,嘿嘿不欲飮食:〔法〕”胸脇滿,不欲食” 或胸中煩而不嘔∽或咳者:〔法〕없음

《全書》 SSB-318 ☞diff

⒂少陰病四逆其人①或咳②或悸③或小便不利④或腹中痛⑤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치법과 예외

■ 咳爲肺疾,治之必發散

■ 又有不可發汗者

《全書|可不》 SSG-15-025 ☞diff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逆冷

《全書|可不》 SSG-15-013 ☞diff

咳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乾小便不利心中飢煩晬時而發其形似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慄咳而發汗踡而苦滿腹中復堅

《全書|辨脈》 SSE-01-037 ☞diff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Note

요약

  • 有停飮而咳
    • 〔表寒〕 小靑龍湯
    • 〔裏寒〕 眞武湯 ①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一兩,乾薑一兩
  • 有邪氣在半表半裏而咳
    • 〔陽邪〕 小柴胡湯 ⑦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 〔陰邪〕 四逆散 ①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幷主下利。

참고

喘 26

정의

■ 肺主氣,形寒飮冷則傷肺

  • 故其氣逆而上行,衝衝而氣急,喝喝而息數,張口擡肩,搖身滾肚,是爲喘也

원인

■ 氣逆不利而喘

치법

■ 發散水寒

  • 〔寒〕邪氣在表,氣不利而喘者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麻黃湯
  • 〔水〕水氣之氣,射肺而喘者 小靑龍湯去麻黃加杏子

《全書》 SSB-035 ☞diff

⒂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腰痛,骨節疼痛:〔法〕없음

《全書》 SSB-075 ☞diff

⒀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敎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⒀發汗後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虛故如此:《康平》“虛故也” 灌:洗浴의 의미

《全書》 SSB-040 ☞diff

⒂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①或渴②或利③或噎④或小便不利少腹滿⑤或喘者小靑龍湯主之

或小便不利:《康平》“小便不利” 或渴∽或喘者:〔法〕없음

■ 可汗/不可汗

  • 〔邪氣在裏〕邪氣內攻 → 雖表未解,未可汗之 葛根黃芩黃蓮湯
  • 〔邪氣在表〕邪氣外盛壅遏 → 雖經汗下,亦可發之 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全書》 SSB-034 ☞diff

⒂太陽病桂枝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促一作縱

脈促者∽喘而汗出者:〔法〕없음

《全書》 SSB-162 ☞diff

⒁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下後:《康平》“喘家 下後”

■ 可下之喘 因滿脹而喘

  • 腹滿而喘,則又爲可下之證
    • cf:傷寒止於邪氣在表而喘者,心腹必濡而不堅

《全書》 SSB-208 ☞diff

⒂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一法與桂枝湯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

者∽手足濈然汗出者:〔法〕없음 外未解也:《臺》《千》“外未解也。桂枝湯主之” 若汗多∽未可與承氣湯:〔法〕없음 不通者:《脈》《翼》“不大便者”

不治之證

■ 邪氣內盛,正氣欲脫,氣壅上逆,亦主喘也

  • 直視嚴語喘滿死
  • 〔肺絶〕汗出髮潤,喘不休者
  • 〔命絶〕身汗如油,喘而不休

《全書》 SSB-210 ☞diff

⒁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 ⒀直視譫語喘滿者下利者亦死

《全書|辨脈》 SSE-01-027 ☞diff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爲命絶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災若汗出髮潤喘不休者此爲肺先絶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者此爲心絶也脣吻反靑四肢漐習者此爲肝絶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爲脾絶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爲腎絶也又未知何藏陰陽前絶若陽氣前絶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靑陰氣前絶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Note

요약

  • 邪氣在表 麻黃湯、桂枝加厚朴杏仁湯、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小靑龍湯去麻黃加杏子
  • 邪氣在裏 葛根黃芩黃蓮湯
    • 腹滿而喘 大承氣湯

참고

嘔吐 27

정의

■ 嘔吐之有輕重

  • 〔輕〕嘔者:有聲者也,俗謂之啘
  • 〔重〕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乾嘔而無乾吐

기전

■ 吐家:悉言虛冷也 “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全書》 SSB-273 ☞diff

⒂太陰之爲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全書》 SSB-122 ☞diff

⒁病人脈數數爲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爲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 嘔家:①熱、②寒、③停飮、④胃脘有膿

  • 〔熱〕 小柴胡湯、大柴胡湯

《全書》 SSB-149 ☞diff

⒂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爲逆必蒸蒸而振却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爲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爲痞柴胡不中與之半夏瀉心湯

嘔而發熱者:《脈》《玉》《千》嘔而發熱 柴胡湯證具:〔法〕없음 此雖已下之,不爲逆:〔法〕없음 此爲結胸也:《康平》“此爲結” 大陷胸湯主之:〔法〕없음 柴胡不中與之:〔法〕없음

《全書》 SSB-103 ☞diff

⒂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一云嘔止小安鬱鬱微煩者爲未解也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者∽爲未解也:〔法〕”微煩者”

  • 〔寒〕 四逆湯、吳茱萸湯

《全書》 SSB-324 ☞diff

⒂少陰病飮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飮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四逆湯

《全書》 SSB-378 ☞diff

⒀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 〔停飮〕 支飮

《金匱》 GGY-17-002 ☞diff

先嘔却渴者此爲欲解先渴却嘔者爲水停心下此屬飮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飮故也此屬支飮

  • 〔胃脘有膿〕

《全書》 SSB-376 ☞diff

⒀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 嘔爲裏熱

  • 諸如此者,雖有殊別,大抵傷寒表邪欲傳裏,裏氣上逆則爲嘔也,是以半表半裏證多嘔也
    • 裏無熱 → 不嘔不渴
    • 有裏熱 → 乾嘔短氣 十棗湯

《全書》 SSB-270 ☞diff

⒀傷寒三日三陽爲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爲三陰不受邪也

《全書》 SSB-061 ☞diff

⒂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沈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身無大熱者:〔法〕없음

《全書》 SSB-152 ☞diff

⒂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脇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其人漐漐汗出∽此表解裏未和也:〔法〕없음

要藥

■ 嘔家之爲病

  • 氣逆者,必散之 生薑
  • 痰飮者,必下之 半夏(苓甘五味薑辛夏湯)

嘔家多服生薑,此是嘔家聖藥 是要散其逆氣也 千金

《金匱》 GGY-12-029 ☞diff

咳滿卽止而更復渴衝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爲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爲支飮也支飮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虛實

■ 嘔之虛實

  • 〔實〕陽明證 不可攻
  • 〔虛寒之甚〕難治 四逆湯

《全書》 SSB-204 ☞diff

⒁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全書》 SSB-377 ☞diff

⒀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身有微熱:《康平》“有微熱”

Note

요약

■ 吐家

  • 〔虛冷〕

■ 嘔家

  • 〔熱〕 小柴胡湯、大柴胡湯
  • 〔寒〕 四逆湯、吳茱萸湯
  • 〔停飮〕 支飮
  • 〔胃脘有膿〕

■ 嘔家之爲病

  • 氣逆者,必散之 生薑
  • 痰飮者,必下之 半夏

참고

嘔吐

悸 28

정의

■ 悸者:心忪是也,築築踼踼然動,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

변증:①氣虛、②停飮

■ 氣虛而悸:由陽氣內弱,心下空虛,正氣內動而爲悸也 小建中湯、四逆散加桂

《全書》 SSB-102 ☞diff

⒂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全書》 SSB-318 ☞diff

⒂少陰病四逆其人①或咳②或悸③或小便不利④或腹中痛⑤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 停飮而悸:由水停心下,心爲火而惡水,水旣內停,心不自安,則爲悸也

《全書》 SSB-127 ☞diff

⒀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裏急也

■ 汗後協邪:又有汗下之後,正氣內虛,邪氣交擊而令悸者

  • 與氣虛而悸者,則又甚焉
  • 或鎭固,或化散之,皆須定其氣浮也 桂枝甘草湯

《全書》 SSB-064 ☞diff

⒀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心下悸:〔法〕”心悸”

《全書》 SSB-049 ☞diff

⒁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裏虛須表裏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全書》 SSB-264 ☞diff

⒁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少陽中風:《康平》“少陽病”

《全書》 SSB-265 ☞diff

⒁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一云躁

發汗則譫語:〈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 이하 없음

■ 飮之爲悸:飮水過多,水飮不爲宣布,留心下,甚者則悸

  • 飮之爲悸,甚於他邪,雖有餘邪,必先治悸茯苓甘草湯
  • ∵ 以水停心下,若水氣散,則無所不之,
    • 浸於肺則爲喘爲咳
    • 傳於胃則爲噦爲噎
    • 溢於皮膚則爲腫
    • 漬於腸間則爲利下,不可緩之也

《金匱》 GGY-12-006 ☞diff

夫病人飮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飮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善虛脈偏弦者飮也

《全書》 SSB-356 ☞diff

⒁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却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Note

요약

■ 悸

  • 氣虛而悸 小建中湯、四逆散(加桂)
    • 汗後協邪 桂枝甘草湯
  • 停飮而悸
    • 飮之爲悸 茯苓甘草湯

참고

渴 29

기전:裏熱

■ 渴者,裏有熱也

  • 邪氣初傳入裏,熱氣散漫,未收斂成熱,熏蒸焦膈,搏耗津液,隧成渴也

■ 三陽皆受病,爲邪在表,而猶未作熱,故不言渴也.

  • 〔太陽〕主氣而先受邪,當一二日發,頭項痛而腰脊强者是矣
  • 太陽傳〔陽明〕,則二三日發,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也
  • 陽明傳〔少陽〕,則三四日發,胸脇痛而耳聾

■ 三陰病

  • 至四五日,少陽傳〔太陰〕經,邪氣漸入裏,寒邪漸成熱,當是時也,津液耗少,故腹滿而嗌乾
  • 至五六日,太陰傳〔少陰〕,是裏熱又漸深也,當此之時,則津液爲熱所搏,漸耗而乾,故口燥舌乾而渴
  • 至六七日,則少陰之邪,傳於〔厥陰〕,厥陰之爲病,消渴,爲裏熱已極矣
    • 所謂消渴者,飮水多而小便少者是矣,謂其熱能消水也。 “厥陰之爲病,消渴”
    • 所以傷寒病至六七日,而渴欲飮水,爲欲愈之病,以其傳經盡故也 “少少與之,愈”

《全書》 SSB-326 ☞diff

⒂厥陰之爲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下之利不止

《全書》 SSB-329 ☞diff

⒀厥陰病渴欲飮水者少少與之

주의사항

■ 病人雖渴,欲得飮水,又不可多與之

  • 若飮水過多,熱少不能消,故復爲停飮諸疾
  • 潤其燥而生津液 五苓散、白虎加人蔘湯

《全書|例》 SSE-03-035 ☞diff

凡得時氣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飮水飮不能多不當與也何者?以腹中熱尙少不能消之便更與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飮水者猶當依證而與之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言能飮一斗與五升若飮而腹滿小便不利若喘若噦不可與之也忽然大汗出是爲自愈也

《全書》 SSB-244 ☞diff

⒁太陽病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飮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脈》《千》《玉》“若不下,其人復不惡寒而渴者”

《全書》 SSB-222 ☞diff

⒂若渴欲飮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蔘湯主之

白虎加人蔘湯:《玉》《翼》“白虎湯”

■ 凡得病反能飮水,此爲欲愈之病

  • 其不曉病者,但聞病飮水自差,小渴者,乃强與飮之,因成大禍,不可復救
  • 悸、動也,支、結也,喘咳、噎噦、乾嘔、腫滿、下利、小便不利,數者皆是飮水過傷

Note

요약

渴者,裏有熱也

  • 病人雖渴,欲得飮水,又不可多與之;潤其燥而生津液 五苓散、白虎加人蔘湯
  • 小渴者,乃强與飮之,因成大禍,不可復救

참고

振 30

정의

■ 振者:森然若寒,聳然振重

기전

■ 傷寒振者,皆責其虛寒也

  • 至於欲汗之時,其人必虛,必蒸蒸而振,却發熱汗出而解

《全書》 SSB-101B ☞diff

⒁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却發熱汗出而解

《全書》 SSB-149 ☞diff

⒂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爲逆必蒸蒸而振却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爲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爲痞柴胡不中與之半夏瀉心湯

嘔而發熱者:《脈》《玉》《千》嘔而發熱 柴胡湯證具:〔法〕없음 此雖已下之,不爲逆:〔法〕없음 此爲結胸也:《康平》“此爲結” 大陷胸湯主之:〔法〕없음 柴胡不中與之:〔法〕없음

비교

■ 振戰:振近戰也,而輕者爲振矣

  • 〔重〕爲正與邪爭,爭則爲鼓慄而戰
  • 〔輕〕但虛而不至爭,故止聳動而振也
    • 表裏俱虛 “下後,復發汗,振寒”
    • 血氣俱虛 “亡血家,發汗,則寒慄而振”

《全書》 SSB-060 ☞diff

⒂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全書》 SSB-087 ☞diff

⒁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 振搖

  • 亡陽經虛,不能自主持,故身爲振搖也,又非若振慄之比。 “振振欲擗地”、”身爲振振搖”
  • 溫經益陽、滋血助氣之劑 眞武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全書》 SSB-082 ☞diff

⒂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眞武湯主之

身瞤動,振振欲擗地:〔法〕”身瞤” 眞武湯:《康平》“玄武湯” 以下同

《全書》 SSB-067 ☞diff

⒂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沈緊發汗則動經身爲振振搖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起則頭眩:〔法〕”頭眩” 發汗則動經,身爲振振搖:〔法〕없음

Note

요약

■ 傷寒振者,皆責其虛寒也

■ 振搖

  • 溫經益陽、滋血助氣之劑 眞武湯、苓桂朮甘湯

참고

戰慄 31

비교

■ 戰慄:皆陰陽之爭也

  • 〔外〕戰者:身爲之戰搖
  • 〔內〕慄者:心戰
  • 有內外之別焉;內外之診也

《全書|平脈》 SSE-02-048 ☞diff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爲寒諸乘寒者則爲厥鬱冒不仁以胃無穀氣脾澁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也

■ 戰:〔外、正氣勝、愈、順〕 邪氣外與正氣爭則爲戰,戰其愈者也

  • 戰之與振,輕而重也;戰之與慄,外而內也
  • 傷寒欲解,將汗之時,正氣內實,邪不能與之爭,則便汗出而不發戰也
  • 邪氣欲出,其人本虛,邪與正爭,微者爲振,甚者爲戰,戰退正勝而解矣

《全書|辨脈》 SSE-01-014 ☞diff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爲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 慄:〔內、邪氣勝、甚、逆〕 邪氣內與正氣爭則爲慄,慄爲甚者也

  • 方其裏氣不守,而爲邪中於正氣,正氣怯弱,故成慄也

《全書|辨脈》 SSE-01-032 ☞diff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淸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淸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各曰渾也陰中於邪必內慄也表氣微虛裏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强、頸孿、腰痛、脛酸所爲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淸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爲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裏氣微急三焦相溷內外不通上焦怫音佛下同藏氣相熏口爛食斷也中焦不治胃氣上衝脾氣不轉胃中爲濁榮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遊於經絡出入藏府熱氣所過則爲癰膿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嗢乙骨切咽塞寒厥相追爲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盍一作闔淸便下重令便數難齊築湫痛命將難全

寒逆

傷寒六七日,欲解之時,當戰而汗出,其有但心慄而鼓頷,身不戰者,已而遂成寒逆,似此證多不得解,何者

  • 以陰氣內盛,正氣太虛,不能勝邪,反爲邪所勝也,非大熱劑,與其灼艾,又焉得而禦之。

Note

요약

■ 戰慄:皆陰陽之爭也

  • 戰:〔外、正氣勝、愈、順〕 邪氣外與正氣爭則爲戰,戰其愈者也
  • 慄:〔內、邪氣勝、甚、逆〕 邪氣內與正氣爭則爲慄,慄爲甚者也

참고

四逆 32

정의

■ 四逆:四肢逆而不溫者是也

  • 積凉成寒、積溫成熱,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기전

■ 手足盡熱

  • 當〔太陽、陽明〕受邪之時,則一身手足盡熱

■ 手足自溫

  • 當〔太陰、少陽〕受邪之時,則手足自溫 ∵ 是表邪漸緩而欲傳裏也
    • 太陽之邪,傳之少陽
    • 少陽之邪,傳於太陰
  • ∴ 邪氣在半表半裏,則手足不熱而自溫也

《全書》 SSB-099 ☞diff

⒂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强脇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頸項强:〔法〕”項强”

《全書》 SSB-187 ☞diff

⒀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爲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爲陽明病也

■ 手足不溫 = 四逆

  • 至於邪傳〔少陰〕,爲裏證已深,雖未至厥,而手足又加之不溫,是四逆

■ 手足厥冷 = 厥

  • 至〔厥陰〕則手足厥冷矣.

치법:四逆散 vs 四逆湯

■ 四逆散

  • 柴胡、枳實、芍藥、甘草,此四者,皆是寒冷之物 ☞ 知四逆非虛寒之證
  • ∴ 若手足,自熱而至溫,從四逆而至厥者,傳經之邪也,四逆散主之

《全書》 SSB-318 ☞diff

⒂少陰病四逆其人①或咳②或悸③或小便不利④或腹中痛⑤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 四逆湯

  • 乾薑、附子,熱藥者,厥有旨哉.
  • ∴ 若始得之手足便厥而不溫者,是陰經受邪、陽氣不足,可用四逆湯溫之

비교:四逆 vs 厥

相近而非也

《全書》 SSB-330 ☞diff

⒀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不可下之:〈不可吐〉”不可吐也”

不治之證

《全書》 SSB-296 ☞diff

⒀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

Note

요약

手足熱

  • 手足盡熱 〔太陽、陽明〕受邪
  • 手足自溫 〔太陰、少陽〕受邪

手足寒

  • 手足不溫(四逆) 邪傳〔少陰〕
    • 傳經之邪 四逆散
    • 直中之邪 四逆湯
  • 手足厥冷(厥) 邪傳〔厥陰〕

참고

厥逆

厥 33

정의 및 원인

■ 厥者,冷也,甚於四逆也.

  • 陽氣內陷,熱氣逆伏,而手足爲之冷也

《全書》 SSB-337 ☞diff

⒁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爲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全書》 SSB-335 ☞diff

⒀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一二日:《康平》“二三日” 前熱者後必厥:《脈》《玉》《翼》〈不可發汗〉”前厥者後必熱”

《全書》 SSB-294 ☞diff

⒀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强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爲難治

厥、熱 陰氣、陽寒

■ 熱 vs 厥

  • 厥:爲陰氣至也 厥爲陰之盛也
  • 熱:爲陽寒復也

■ 先後

  • 先熱而後厥:熱伏於內也
  • 先厥而後熱:陰退而陽氣得復也
  • 始得之便厥:陽氣不足而陰氣勝也

■ 多少:有進退之別

  • 厥少熱多,其病則愈 ∵ 陽氣勝陰
  • 厥多熱少,其病則逆 ∵ 陰氣反勝,陽不得復

《全書》 SSB-336 ☞diff

⒀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全書》 SSB-341 ☞diff

⒀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全書》 SSB-342 ☞diff

⒀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爲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爲進也

■ 下利

  • 先厥後發熱,而利必自止:厥者復爲熱,爲陽氣得復,而利必自止
  • 先熱而見厥,復利:熱者便爲厥,是陰氣還勝也,故復下利矣.

《全書》 SSB-331 ☞diff

⒀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

邪客胸中

■ 邪氣客於胸中,鬱鬱留結,則陽氣不得敷布,而手足爲之厥 ∵ 諸陽受氣於胸中

《全書》 SSB-355 ☞diff

⒁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瓜蒂散

不治之證

■ 厥爲陰之盛也,若便加之惡寒而踡者,陰之極也,則難爲制.

《全書》 SSB-295 ☞diff

⒀少陰病惡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Note

요약

■ 厥者,冷也,甚於四逆也.

참고

厥逆

鄭聲 34

고증

■ 傷寒鄭聲,爲邪音

  • 鄭聲,爲不正之音
  • 傷寒鄭聲者,則其聲如鄭衛之音,轉不正也
  • 今汗後或病久,人聲轉者是也

《全書》 SSB-210 ☞diff

⒁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 ⒀直視譫語喘滿者下利者亦死

■ 鄭聲者,重語也,正爲聲轉也

  • 若聲重而轉其本音者亦是矣
  • 重疊之重× 多言×
  • 不與譫語爲類也

■ 鄭聲爲虛

  • 雖曰虛矣,止爲正氣虛而不全,故使轉聲而不正也

Note

요약

■ 鄭聲者,重語也,正爲聲轉也

  • 正氣虛而不全,故使轉聲而不正也

참고

譫語 35

정의

■ 譫語者

  • 譫:謂呢喃而語也 중얼거리며 말 많이
  • 讝:謂妄有所見而言也

기전

■ 斯皆眞氣昏亂,神識不淸之所致

  • 傷寒胃中熱盛,上乘於心,心爲熱冒,則神昏亂而語言多出,識昏不知所以然,遂言無次而成譫妄之語
  • 輕者睡中呢喃,重者不睡亦語言差謬。

분류

■ 熱之輕重

  • 譫語、獨語:譫語與獨語,雖間有妄錯之語,若與人言有次,是熱未至於極者也.
  • 狂語:熱甚者也,由神昏而無所見覺,甚則至於喊叫而言語也
    • 語言不休:又其甚也
  • 言亂:謂妄言罵詈,善惡不避親疎,爲神明之亂也 → 難可復制也

《全書》 SSB-212 ☞diff

⒂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一云順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澁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日晡所:《玉》“日晡時” 摸床:《玉》“撮空” 上:《康平》“以上” 惕而:《玉》“怵惕” 《康平》“怵惕而” 若劇者-惕而不安:〔法〕없음 但發熱:《康平》“但發潮熱” 脈弦者生-譫語者:〔法〕없음

《全書|可不》 SSG-15-015 ☞diff

諸逆發汗病微者難差劇者言亂目眩者死一云:譫言目眩睛亂者死命將難全

원인

■ 有被火劫,譫語者

《全書》 SSB-110 ☞diff

⒂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一作二日內燒瓦熨背大汗出火氣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爲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凡熨其背:《康平》“凡熨背”

《全書》 SSB-111 ☞diff

⒂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兩陽相熏灼:《康平》“兩相熏灼” 其身發黃:《康平》“其身必發黃”

■ 有汗出,譫語者 大承氣湯、大柴胡湯

《全書》 SSB-217 ☞diff

⒁汗汗一作臥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爲風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難以表虛裏實故也下之愈大承氣湯一云大柴胡湯

下之若早-下之愈:〔法〕없음

《全書》 SSB-218 ☞diff

⒁傷寒四五日脈沈而喘滿沈爲在裏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爲難表虛裏實久則譫語

■ 有下利,譫語者 小承氣湯

《全書》 SSB-374 ☞diff

⒀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

■ 有下血,譫語者

《全書》 SSB-216 ☞diff

⒀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爲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寫之濈然汗出則愈

■ 有燥屎在胃,譫語者 大承氣湯

《全書》 SSB-215 ☞diff

⒀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大承氣湯下之

若能食者,但硬耳:〔法〕없음

■ 有三陽合病,譫語者 白虎湯

《全書》 SSB-219 ☞diff

⒂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 有過經,譫語者 調胃承氣湯

《全書》 SSB-105 ☞diff

⒂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 ⒁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爲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傷寒十三日 過經譫語者:《康平》“傷寒十三日不解 時{過經}譫語者” 以有熱也∽此爲內實也:〔法〕없음

■ 有亡陽,譫語者

《全書|可不》 SSG-17-035 ☞diff

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後自愈方二十五

不治之證

■ 譫語

  • 諸如此者,脈短則,脈自和則
  • 又身微熱,脈浮大者,逆冷,脈沈細,不過一日

■ 實則譫語,氣收斂在內而實者,本病也

  • cf:〔正氣脫絶〕或氣上逆而喘滿,或氣下奪而自利者,皆爲逆也

《全書》 SSB-210 ☞diff

⒁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 ⒀直視譫語喘滿者下利者亦死

Note

요약

■ 胃中熱盛

  • 〔熱之輕〕 譫語、獨語 → 狂語 → 言亂 〔熱之重〕

■ 承氣湯

  • 有被火劫,譫語者
  • 有汗出,譫語者 大承氣湯、大柴胡湯
  • 有下利,譫語者 小承氣湯
  • 有下血,譫語者
  • 有燥屎在胃,譫語者 大承氣湯
  • 有三陽合病,譫語者 白虎湯
  • 有過經,譫語者 調胃承氣湯
  • 有亡陽,譫語者

참고

譫語

短氣 36

정의

■ 短氣 ← 氣短 ← 氣急而短促

  • 氣短而不能相續者是矣
  • 呼吸雖數,而不能相續
  • 氣急而短促,謂之氣短者

비교

■ 短氣

  • 而非喘
    • 喘者,張口擡肩,搖身滾肚
  • 若有氣上衝,而實非氣上衝也
    • 氣上衝者,腹裏氣時時上衝
  • 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

구분:短氣之由亦衆矣

■ 短氣之虛

《全書|平脈》 SSE-02-045 ☞diff

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爲寒微則爲虛微緊相搏則爲短氣少陰脈弱而澁弱者微煩澁者厥逆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鞕

■ 短氣之實 大承氣湯

《全書》 SSB-208 ☞diff

⒂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一法與桂枝湯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

者∽手足濈然汗出者:〔法〕없음 外未解也:《臺》《千》“外未解也。桂枝湯主之” 若汗多∽未可與承氣湯:〔法〕없음 不通者:《脈》《翼》“不大便者”

■ 邪氣在表 甘草附子湯

《全書》 SSB-048 ☞diff

⒂二陽倂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爲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澁故知也

若:《康平》無“若”字 不足言:《康平》“不足”

《全書》 SSB-175 ☞diff

⒂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掣痛:《千》“四肢拘急” 近之則痛劇:〔法〕없음 惡風不欲去衣:〔法〕”惡風”

■ 邪氣在裏 十棗湯、大陷胸湯

《全書》 SSB-152 ☞diff

⒂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脇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其人漐漐汗出∽此表解裏未和也:〔法〕없음

《全書》 SSB-134 ☞diff

⒂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爲風數則爲熱動則爲痛數則爲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一云頭痛卽眩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爲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膈內拒痛脈:《玉》《脈》《翼》頭痛卽眩 浮而動數∽短氣躁煩:〔法〕없음 若不結胸:《康平》“若不大結胸” 若不結胸∽身必發黃:〔法〕없음

■ 何以辨其虛實?

  • 心腹脹滿而短氣者,邪在裏而爲實也
  • 腹濡滿而短氣者,邪在表而爲虛也

■ cf:金匱

  • 短氣爲
  • 水停心下,亦令短氣

《金匱》 GGY-09-002 ☞diff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金匱》 GGY-12-006 ☞diff

夫病人飮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飮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善虛脈偏弦者飮也

Note

요약

■ 短氣:氣短而不能相續者

  • 虛: 腹濡滿而短氣
  • 實: 心腹脹滿而短氣 大承氣湯
  • 表: 甘草附子湯
  • 裏: 十棗湯、大陷胸湯
  • 水停心下

참고

※ 喘과 다른 증상이나, 에 준하여 접근할 수 있다.

搖頭 37

원인

■ 頭者,諸陽之會也

  • 諸陽之脈,皆相於頭
  • 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
  • 陽脈不治,則頭爲之搖

분류

■ 裏痛

  • 以裏有痛者,語言則劇,欲言則頭爲之戰搖也
  • 裏痛非邪也,痛使之然

《全書|平脈》 SSE-02-006 ☞diff

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裏痛也行遲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裏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 風痓

  • 以風盛於上,風主動搖故也
  • 痓病非逆也,風使之然

《金匱》 GGY-02-007 ☞diff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强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禁背反張者痓病也

■ 心絶 眞病

  • 蓋心藏神而爲陰之本,陽根於陰,陰根於陽,陰陽相根,則營衛上下相隨矣
  • 絶則神去而陰竭,陽無根者,則不能自主持,故頭爲之搖矣

《全書|辨脈》 SSE-01-027 ☞diff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爲命絶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災若汗出髮潤喘不休者此爲肺先絶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者此爲心絶也脣吻反靑四肢漐習者此爲肝絶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爲脾絶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爲腎絶也又未知何藏陰陽前絶若陽氣前絶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靑陰氣前絶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王氷曰,滋苗者,以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內絶其根,外作搖頭

Note

요약

■ 陽脈不治,則頭爲之搖

  • 裏痛
  • 風痓
  • 心絶

참고

瘈瘲 38

정의

■ 瘈瘲:或縮或伸,動而不止,俗謂之畜者是也

  • 瘈者:筋脈急也 / 急者,則引而縮
  • 瘲者:筋脈緩也 / 緩者,則縱而伸

病筋脈相引而急,名曰瘈瘲,內經/玉機眞藏論

원인

■ 瘈瘲者,風疾也

  • ex:癲癎則瘈瘲焉

■ 傷寒瘈瘲者,邪熱氣極也

  • ∵ 熱盛則風搏幷經絡,風主動,故四肢瘈瘲而不寧也

《全書》 SSB-006 ☞diff

⒂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爲溫病 ⒁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 ⒂風溫爲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⒁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癎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尙引日再逆促命期

不治之證

■ 傷寒病至於發瘈瘲者,疾勢已過矣,多難可制

  • 瘈瘲之證,雖難已,若能以祛風滌熱之劑,折其大熱,則瘈瘲亦有生者
  • 若妄加灼火,或飮以發表之藥,則死不旋踵

太陽終者,戴眼,反折,瘈瘲,絶汗內出,大如貫珠,著身不流 素問/脈要精微論;靈樞/經脈

《全書|辨脈》 SSE-01-027 ☞diff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爲命絶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災若汗出髮潤喘不休者此爲肺先絶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者此爲心絶也脣吻反靑四肢漐習者此爲肝絶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爲脾絶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爲腎絶也又未知何藏陰陽前絶若陽氣前絶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靑陰氣前絶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Note

요약

■ 傷寒瘈瘲者,邪熱氣極也 瘈瘲者,風疾也

  • 熱盛 → 風搏幷經絡 → 風主動 → 四肢瘈瘲而不寧

참고

不仁 39

정의

■ 不仁,謂不柔和也 ∵仁,柔也

  • 痒不知也,痛不知也,寒不知也,熱不知也,任其屈伸灸刺,不知所以然者,是謂不仁也。

기전

■ 由邪氣壅盛,精氣爲邪氣閉伏,鬱而不發,營衛血氣虛少,不能通行致斯然也

營氣虛則不仁 內經

衛氣不行則爲不仁 鍼經

營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痺不仁 平脈法

특수한 경우:尸厥

■ 尸厥에서의 不仁

  • 正氣爲寒氣所乘,爲厥氣也,非四肢逆冷之厥也
    • 蓋以鬱冒爲昏冒,不仁爲不知痛痒,得不爲尸厥之厥耶

《全書|平脈》 SSE-02-048 ☞diff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爲寒諸乘寒者則爲厥鬱冒不仁以胃無穀氣脾澁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也

《全書|平脈》 SSE-02-046 ☞diff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爲尸厥當刺期門、巨闕宗氣者三焦歸氣也有名無形氣之神使也下榮玉莖故宗筋聚縮之也

■ 尸厥의 예후

  • 昔越人,入虢診太子,爲尸厥,以鬱冒不仁爲可治,刺之而得痊濟者,實神醫之診也
  • 設或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此又爲命絶,雖越人其能起之歟

Note

요약

■ 不仁

  • 不仁爲不知痛痒
  • 邪氣壅盛 → 精氣爲邪氣閉伏 → 營衛血氣虛少 → 營衛不能通行

참고

不仁

直視 40

정의

■ 直視:視物而目精不轉動者是也

  • 若目精轉者,非直視也

■ 目

  • 目者,之使也,神所寓焉,之外候也,精神榮焉
  • 五臟血氣調和,精氣充榮,則目和而明矣

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爲之精。精之窠爲眼,骨之精爲瞳子,筋之精爲黑眼,血之精爲絡,其窠氣之精爲白眼,肌肉之精爲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幷爲系,上屬於腦 … 鍼經

변증

■ 證候已逆,多難治

  • 傷寒目直視者,邪氣壅盛,冒其正氣,使神智不慧,藏精之氣,不上榮於目,則目爲之直視
  • 傷寒至於直視,爲邪氣已極,證候已逆,多難治

■ 錯逆未甚

  • 以肝受血而能視,亡血家,肝氣已虛,目氣已弱,又發汗亡陽,則陰陽俱虛所致也

《全書》 SSB-086 ☞diff

⒁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一作瞬不得眠

汗出:《康平》“汗出則” 眴:《康平》“目眴” 必額上陷脈急緊:《脈經》“必額陷脈上促急而緊”

■ 錯逆已甚者

  • 藏氣脫絶也

《全書|辨脈》 SSE-01-027 ☞diff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爲命絶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災若汗出髮潤喘不休者此爲肺先絶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者此爲心絶也脣吻反靑四肢漐習者此爲肝絶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爲脾絶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爲腎絶也又未知何藏陰陽前絶若陽氣前絶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靑陰氣前絶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 邪氣盛而正氣脫也

《全書》 SSB-210 ☞diff

⒁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 ⒀直視譫語喘滿者下利者亦死

《全書》 SSB-212 ☞diff

⒂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一云順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澁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日晡所:《玉》“日晡時” 摸床:《玉》“撮空” 上:《康平》“以上” 惕而:《玉》“怵惕” 《康平》“怵惕而” 若劇者-惕而不安:〔法〕없음 但發熱:《康平》“但發潮熱” 脈弦者生-譫語者:〔法〕없음

감별

直視 vs 目中不了了:二者形證相近

  • 直視:不治之疾
  • 目中不了了:可治之候
    • 此爲內實也,可用大承氣湯、大柴胡湯,下之爲可治之候

《全書》 SSB-252 ☞diff

⒁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裏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爲實也急下之大承氣湯

Note

요약

■ 直視:視物而目精不轉動者是也

  • 證候已逆,多難治 “不治之疾”

참고

鬱冒 41

정의

■ 鬱冒

  • 鬱:鬱結而氣不舒也
  • 冒:昏冒而神不淸也
  • 世謂之昏迷者是也

원인:因虛乘寒乃生鬱冒

■ 鬱冒之來,皆虛極而乘寒則有之矣

《全書|平脈》 SSE-02-048 ☞diff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爲寒諸乘寒者則爲厥鬱冒不仁以胃無穀氣脾澁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也

《全書》 SSB-093 ☞diff

⒂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裏俱虛其人因致冒 ⒁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裏未和然後復下之

因復發汗:《康平》“因後發汗” 以此表裏俱虛:《康平》無此句

《金匱》 GGY-21-001 ☞diff

問曰新産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痓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産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痓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

《金匱》 GGY-21-002 ☞diff

産婦鬱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産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所以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不治之證

■ 其虛極而脫也 → 死

《全書》 SSB-297 ☞diff

⒀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

Note

요약

■ 鬱冒:昏迷

  • 鬱:鬱結而氣不舒也
  • 冒:昏冒而神不淸也
  • 因虛乘寒乃生鬱冒

참고

動氣 42

정의

■ 動氣者,爲築築然動於腹中者是矣

  • 臟氣不治,隨臟所主,發泄於臍之四旁,動跳築築然,謂之動氣
  • 臟氣不治,腹中氣候發動也

肝內證,齊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心內證,齊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肺內證,齊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腎內證,齊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 難經

不可汗下

■ 動氣應臟,是皆眞氣虛,雖有表裏攻發之證,卽不可汗下

■ 肝

《全書|可不》 SSG-15-007 ☞diff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全書|可不》 SSG-20-003 ☞diff

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踡

■ 心

《全書|可不》 SSG-15-008 ☞diff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

《全書|可不》 SSG-20-004 ☞diff

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 肺

《全書|可不》 SSG-15-006 ☞diff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飮卽吐水

《全書|可不》 SSG-20-002 ☞diff

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也

■ 腎

《全書|可不》 SSG-15-009 ☞diff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運惡寒食則反吐穀不得前

《全書|可不》 SSG-20-005 ☞diff

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淸穀心下痞也

■ 脾

  • 脾內證,當臍有動氣,經特曰臍之四傍動氣,不可汗下,獨不言脾候,當臍有動氣者,以脾者中州,爲胃以行津液,發汗吐下,獨先動脾,況脾家發動氣者,詎可動之也,所以特不言之也。

■ 傷寒所以看外證爲當者,蓋不在脈之可見,必待問之可得者,發汗吐下,務要審諦,擧此動氣類可知矣

Note

요약

■ 動氣應臟,是皆眞氣虛

  • 雖有表裏攻發之證,卽不可汗下

■ 臟氣不治,腹中氣候發動

  • 肝內證,齊左有動氣 防風白朮牡蠣湯@동의보감
  • 心內證,齊上有動氣 甘李根湯@동의보감
  • 肺內證,齊右有動氣 五苓散@동의보감
  • 腎內證,齊下有動氣 大橘皮湯@동의보감

■ 참고

참고

自利 43

정의

■ 自利者,有不經攻下,自然溏泄者,謂之自利也。

변증

■ 傷寒下利,多由協熱

  • 雜病自利,多責爲寒,傷寒下利,多由協熱,其與雜病有以異也
  • 表邪傳裏,裏虛協熱則利,不應下而便攻之,內虛協熱遂利,是皆協熱矣

■ 〔表裏〕合病自利

  • 合病家,皆作自利
  • 〔表〕太陽陽明合病 → 發表 葛根湯
  • 〔半表半裏〕太陽少陽合病 → 和解 黃芩湯
  • 〔裏〕陽明少陽合病 → 攻裏 承氣湯

《全書》 SSB-032 ☞diff

⒂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全書》 SSB-172 ☞diff

⒂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全書》 SSB-256 ☞diff

⒁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爲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克賊名爲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大承氣湯

■ 〔寒熱〕下利

  • 惡寒、脈微、自利淸穀 → 此爲有寒 四逆輩
  • 發熱、後重、泄色黃赤 → 此爲有熱 白頭翁湯、小柴胡湯

《全書》 SSB-277 ☞diff

⒁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全書》 SSB-282 ☞diff

⒁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但欲寐:《康平》傍注로 {小柴胡湯,調胃承氣湯,煩躁不眠,心煩而不渴。太陰病} 이 첨가되어있다. 《淳》龍骨牡蠣湯을 쓴다고 하였다.

《全書》 SSB-385 ☞diff

⒂惡寒脈微一作緩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蔘湯主之

惡寒:《康平》“吐利惡寒”

《全書》 SSB-373 ☞diff

⒀下利欲飮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全書》 SSB-229 ☞diff

⒂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脇滿不去者小柴胡湯

發熱後重,泄色黃赤

■ 〔順逆〕自利

  • 自利家,身凉脈小,爲
  • 自利家,身熱脈大,爲

《全書》 SSB-358 ☞diff

⒀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全書》 SSB-287 ☞diff

⒀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爲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全書》 SSB-365 ☞diff

⒀下利脈沈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爲未止脈微弱數者爲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치료법

■ 泄在下焦,滲泄而聚利者 → 可溫

  • 自利宜若可溫,理中、白通、諸四逆輩,皆溫臟止利之劑 理中、白通、諸四逆輩、赤石脂禹餘糧湯

《全書》 SSB-159 ☞diff

⒂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瀉心湯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粮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服瀉心湯已∽利不止:〔法〕없음 理中者∽此利在下焦:〔法〕없음 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法〕없음

■ 腸胃有積結,而須攻泄者 → 攻泄、分利 大承氣湯

  • 有腸胃有積結,與下焦客邪,皆溫劑不能止之,必也或攻泄之,或分利之而後已

《全書》 SSB-321 ☞diff

⒂少陰病自利淸水色純靑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可下之大承氣湯一法用大柴胡

《金匱》 GGY-17-038 ☞diff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大承氣湯

《金匱》 GGY-17-039 ☞diff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大承氣湯

不欲食而譫語

差後至年月日復發

  • ※ “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素問

大熱內結,注瀉不止,熱宜寒療,結復須除,以寒下之,結散利止,則通因通用也 素問(王冰注)

大寒凝內,久利溏泄,愈而復發,綿歷歲年,以熱下之,寒去利止 素問(王冰注)

치료 금기

■ 下利,雖有表證,又不可發汗,以下利爲邪氣內攻,走津液而胃虛也

《全書》 SSB-364 ☞diff

⒀下利淸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死證

■ 邪擁正氣下脫而死

  • 大抵,下利脫氣至急,五奪之中,此爲甚者
  • 其或邪盛正虛,邪擁正氣下脫,多下利而死

《全書》 SSB-369 ☞diff

⒀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全書》 SSB-345 ☞diff

⒀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

《全書》 SSB-210 ☞diff

⒁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 ⒀直視譫語喘滿者下利者亦死

《全書》 SSB-362 ☞diff

⒀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⒂少陰負趺陽者爲順也

&:《翼》主厥,厥陰是也。《玉》主足厥陰是也。

《全書》 SSB-300 ☞diff

⒀少陰病脈微細沈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

《金匱》 GGY-17-025 ☞diff

夫六府氣絶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脚縮五臟氣絶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Note

요약

■ 변증

  • 〔表裏〕合病自利
    • 〔表〕 葛根湯
    • 〔半表半裏〕 黃芩湯
    • 〔裏〕 承氣湯
  • 〔寒熱〕下利
    • 〔寒〕惡寒、脈微、自利淸穀 四逆輩
    • 〔熱〕發熱、後重、泄色黃赤 白頭翁湯、小柴胡湯

■ 치법

  • 溫臟止利 理中、白通、諸四逆輩
  • 攻泄、分利 大承氣湯

참고

下利

筋惕肉瞤 44

원인

■ 發汗過多亡陽

  • 傷寒,頭痛身疼,惡寒發熱者,必然之證也
  • 其於筋惕肉瞤,非常常有之者,必待發汗過多亡陽,則有之矣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素問》 生氣通天論篇

병기

■ 發汗過多,津液枯少,陽氣太虛,筋肉失所養,故惕惕然而躁,瞤瞤然而動也

《全書》 SSB-038 ☞diff

⒂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靑龍湯主之 ⒂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爲逆也

《全書》 SSB-082 ☞diff

⒂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眞武湯主之

身瞤動,振振欲擗地:〔法〕”身瞤” 眞武湯:《康平》“玄武湯” 以下同

《全書|可不》 SSG-15-007 ☞diff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 亡陽而表虛,治以溫經益陽

  • 筋惕肉瞤,由發汗多,亡陽,陽虛可見矣
  • 玆雖逆也,止於發汗,亡陽而表虛,治以溫經益陽則可矣

逆之甚

■ 因吐下發汗,表裏俱虛而有此狀者 → 逆之甚者也

《全書》 SSB-160 ☞diff

⒁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脇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愓者久而成痿

吐下後發汗:《脈》《翼》吐下發汗

《全書》 SSB-153 ☞diff

⒂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裏俱虛陰陽氣幷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鍼因胸煩面色靑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Note

요약

■ 發汗過多亡陽

  • 發汗過多 → (津液枯少 → 陽氣太虛 → 筋肉失所養)→ 筋惕肉瞤

참고

肉瞤筋惕

熱入血室 45

정의

■ 血室 = 衝脈

  • 室者,屋室也,謂可以停止之處
  • 人身之血室者,榮血停止之所,經脈留會之處,卽衝脈是也.

■ 衝脈者,奇經八脈之一脈也

  • 起於腎,下出於氣衝,竝足陽明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爲十二經脈之海

衝爲血海,言諸經之血,朝會于此,男子則運行生精,女子則上爲乳汁,下爲月水 王冰

任脈通,衝脈盛,月事以時下 內經

陰靜海滿而去血,爲衝脈盛,爲海滿也 王冰

기전

■ 傷寒之邪

  • 婦人則隨經而入;衝脈,與少陰之絡起於腎,女子感邪,太陽隨經,便得而入衝之經
  • 男子由陽明而傳;衝脈,竝足陽明,男子陽明內熱,方得而入也
  • 衝之得熱,血必妄行
    • 在男子則下血譫語
    • 在婦人則月水適來

《全書》 SSB-216 ☞diff

⒀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爲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寫之濈然汗出則愈

■ 婦人傷寒,經水適來,與經水適斷者,皆以經氣所虛,宮室不闢,邪得乘虛而入

邪氣不得其虛,不能獨傷人 鍼經

구분

婦人熱入血室,有須治而愈者,有不須治而愈者

■ 須治而愈者:旣有留邪

  • 胸脇滿,如結胸譫語,是邪氣留結於胸脇而不去者,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 寒熱如瘧,發作有時者,是血結而不行者,須小柴胡湯散之

《全書》 SSB-143 ☞diff

⒀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凉胸脇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爲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隨其實而取之:《玉》《脈》“隨其虛實而取之” 婦人中風∽隨其實而取之:〔法〕”婦人中風,經水適來,熱除脈遲,脇下滿,譫語,當刺期門。”

《全書》 SSB-144 ☞diff

⒂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爲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似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婦人中風∽發作有時:〔法〕”婦人中風,七八日,寒熱,經水適斷,血結,如瘧狀”

■ 不須治而愈者:裏無留邪

  • 發熱,經水適來,晝則明了,暮則譫語,此則經水旣來,以裏無留邪,但不妄犯,熱隨血散,必自愈

《全書》 SSB-145 ☞diff

⒁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爲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婦人傷寒∽必自愈:〔法〕”婦人傷寒,經水適來,譫語,無犯胃氣,及上二焦,自愈。”

《全書》 SSB-106 ☞diff

⒂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尙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桃核承氣湯後云解外宜桂枝湯

當先解其外:《千翼》《淳和》"宜桂枝湯"이 더 있다 血自下∽乃可攻之:〔法〕없음

■ “無犯胃氣及上二焦”

  • 〔犯胃氣〕所謂妄犯者,謂恐以譫語爲陽明內實,攻之犯其胃氣也
  • 〔犯中焦〕此無胸脇之邪,恐刺期門,犯其中焦也
    • 刺期門,則動榮氣, 榮出中焦, 動榮氣是犯中焦也
  • 〔犯上焦〕此無血結恐,與小柴胡湯,犯其上焦也
    • 小柴胡湯解散,則動衛氣, 衛出上焦, 動衛氣是犯上焦也

Note

요약

■ 衝之得熱,血必妄行 血室 = 衝脈

  • 須治而愈者 小柴胡湯
  • 不須治而愈者

참고

熱入血室

發黃 46

원인

■ 傷寒至於發黃,爲疾之甚也

  • 濕也、熱也,甚者則發黃

四之氣,溽暑濕熱相薄,爭於左之上,民病黃癉而爲胕腫 《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

변증

■ 由內有熱而被火,致發黃者也.

《全書》 SSB-111 ☞diff

⒂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兩陽相熏灼:《康平》“兩相熏灼” 其身發黃:《康平》“其身必發黃”

《全書》 SSB-200 ☞diff

⒁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 由陽明熱甚,致發黃者也

《全書》 SSB-199 ☞diff

⒁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 由寒濕,致發黃者也

《全書》 SSB-259 ☞diff

⒁傷寒發汗已身目爲黃所以然者以寒濕一作溫在裏不解故也以爲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

감별

■ 濕亦令黃也,熱亦令黃也,其能辨之乎

  • 二者非止根本來有異,而色澤亦自不同
  • 濕家之黃也:身黃如似熏黃,雖黃而色暗不明也.
  • 熱盛之黃也:身黃如橘子色,甚者勃勃出,染着衣,正黃如蘗,是正黃色也.

■ 黃家,屬太陰;太陰者,脾之經也;脾者土,黃土色也

  • ∴ 脾經爲濕熱蒸之,則色見於外,必發身黃

《全書》 SSB-187 ☞diff

⒀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爲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爲陽明病也

《全書》 SSB-278 ☞diff

⒁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繫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太陰:《康平》無此句 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翼》雖煩,暴利十餘行

■ 熱雖內盛,若已自汗出,小便利者,則不能發黃必也

《全書》 SSB-236 ☞diff

⒂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爲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爲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茵蔯蒿湯主之

《全書》 SSB-278 ☞diff

⒁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繫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太陰:《康平》無此句 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翼》雖煩,暴利十餘行

치법

■ 黃家爲熱盛,而治法亦自有殊 but 亦皆折火徹熱之劑也

  • 泄滌其熱 茵陳藁湯
  • 解散其熱 梔子蘗皮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 畜血 抵當湯

《全書》 SSB-260 ☞diff

⒂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蔯蒿湯主之

《全書》 SSB-262 ☞diff

⒁傷寒瘀熱在裏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身必黃:《康平》“身必發黃”

《全書》 SSB-125 ☞diff

⒂太陽病身黃脈沈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爲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小便不利者,爲無血也:〔法〕없음

不治之證

■ 黃家,旣是病之已極,是以有不治之者多矣

  • 寸口近掌無脈,鼻氣出冷
  • 心絶、脾絶

《全書|辨脈》 SSE-01-027 ☞diff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爲命絶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災若汗出髮潤喘不休者此爲肺先絶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者此爲心絶也脣吻反靑四肢漐習者此爲肝絶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爲脾絶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爲腎絶也又未知何藏陰陽前絶若陽氣前絶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靑陰氣前絶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Note

요약

■ 黃家:熱盛

  • 泄滌其熱 茵陳藁湯
  • 解散其熱 梔子蘗皮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 畜血 抵當湯

참고

發黃

發狂 47

정의

■ 狂者猖狂也,謂其不寧也

狂之始發也,少臥不飢而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貴倨也,妄笑好歌樂也,妄行走不休也,狂家所起 難經

원인

■ 狂家所起,皆陽盛致然

陰不勝其陽,脈留薄疾,幷乃狂也 內經

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瘖 內經

重陽者狂,重陰者癲 難經

陰附陽則狂,陽附陰則癲 脈經

陽邪倂於陽則狂,陰邪倂於陰則癲 病源

■ 陽邪倂於陽明

  • 傷寒熱毒在胃,倂於心臟,便神不寧而志不定,遂發狂也

陽明之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踰垣上屋,其所上之處,皆非素能者 內經

치법

■ 傷寒至於發狂,爲邪熱至極也,非大吐下則不能已

■ 熱在下焦,其人如狂 → 謂之如狂,則未至於狂,但臥起不安爾

《全書》 SSB-106 ☞diff

⒂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尙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桃核承氣湯後云解外宜桂枝湯

當先解其外:《千翼》《淳和》"宜桂枝湯"이 더 있다 血自下∽乃可攻之:〔法〕없음

不治之證

■ 此則殆,非藥石之所及,是爲眞病焉 腎絶

《全書|辨脈》 SSE-01-027 ☞diff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爲命絶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災若汗出髮潤喘不休者此爲肺先絶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者此爲心絶也脣吻反靑四肢漐習者此爲肝絶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爲脾絶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爲腎絶也又未知何藏陰陽前絶若陽氣前絶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靑陰氣前絶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黃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爲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爲何。岐伯對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黃帝內經素問 / 評熱病論篇

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 黃帝內經素問 / 評熱病論篇

Note

요약

■ 邪熱至極 → 狂

참고

霍亂 48

정의

■ 霍亂:上吐而下利,揮霍而撩亂

병인

■ 邪在中焦

  • 邪在上焦,但吐而不利
  • 邪在下焦,但利而不吐
  • 邪在中焦,胃氣不治,爲邪所傷,使陰陽乖隔,遂上吐而下利 (若止嘔吐,而利經止)
    • 飮食自倍,腸胃乃傷 → 生霍亂

감별

■ 其與但稱吐利者有以異也

  • 傷寒吐利者,邪氣所傷
  • 霍亂吐利者,飮食所傷也
  • 霍亂兼傷寒者:有兼傷寒之邪,內外不和者,加之頭痛發熱而吐利也

《全書》 SSB-383 ☞diff

⒀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

치법

  • 以其中焦失治,陰陽乖隔,必有偏之者,偏陽則多熱,偏陰則多寒 五苓散、理中丸

《全書》 SSB-386 ☞diff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霍亂:《康平》“吐利 {霍亂} ”

보론

■ 乾霍亂、濕霍亂

  • 乾霍亂死者多:蓋吐利則,所傷之物,得以出泄,雖霍亂甚則,止於胃中水穀,泄盡則止矣,所以死者少
  • 濕霍亂死者少:以其上不得吐,下不得利,則所傷之物,不得出泄,擁閉正氣,關隔陰陽,煩搖悶亂,躁無所安,喘脹,乾霍亂而死

Note

요약

■ 원인

  • 傷寒吐利者,邪氣所傷
    • 邪在中焦 → 吐利
  • 霍亂吐利者,飮食所傷也
    • 飮食自倍,腸胃乃傷 → 生霍亂

■ 치법

  • 偏陽則多熱 五苓散
  • 偏陰則多寒 理中丸

참고

畜血 49

정의

■ 畜血者,血在下焦,結聚而不行,畜積而不散者

  • 血菀於上,而吐血者,謂之薄厥
  • 留於下而瘀者,謂之畜血

병인

■ 此由太陽隨經,瘀熱在裏,血爲熱所搏,結而不行,畜於下焦之所致

《全書》 SSB-124 ☞diff

⒂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沈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故也抵當湯主之

以太陽隨經:《康平》“以太陽隨症” 所以然∽瘀熱在裏故也:〔法〕없음

진단 및 치법

■ 大抵看傷寒,必先觀兩目,次看口舌,然後自心下至少腹,以手攝按之,覺有滿硬者,則當審而治之

■ 如少腹覺有硬滿,便當問其小便

  • 小便不利,則是津液留結,可利小便
  • 小便自利,則是畜血之證,可下瘀血

《全書》 SSB-126 ☞diff

⒂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爲有血也當下之不可餘藥抵當丸

不可餘藥:〔法〕없음

《全書》 SSB-125 ☞diff

⒂太陽病身黃脈沈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爲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小便不利者,爲無血也:〔法〕없음

감별

■ 如狂 vs 喜忘

  • 畜血於下,所以如狂者
  • 血瘀於下,所以喜忘者

■ 畜血之證又有輕重焉

  • 〔重〕如狂也、喜忘也 抵當湯、抵當丸
  • 〔輕〕如外已解,但小腹急結者 桃仁承氣湯

《全書》 SSB-237 ☞diff

⒂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抵當湯下之

屎:《康平》“尿” 其色必黑者:《康平》“而其色必黑者”

血幷於下,亂而喜忘者是也 內經

《全書》 SSB-106 ☞diff

⒂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尙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桃核承氣湯後云解外宜桂枝湯

當先解其外:《千翼》《淳和》"宜桂枝湯"이 더 있다 血自下∽乃可攻之:〔法〕없음

■ 承氣湯 vs 抵當湯

  • 當不大便六七日際,又無喜忘如狂之證,亦無少腹硬滿之候,當時之時,與承氣湯下者多矣
  • 獨能處以抵當湯下之者,是爲醫之妙者也
  • 若是者,何以知其有蓄血也
    • 且脈浮而數,浮則傷氣,數則傷血,熱客于氣則脈浮,熱客于血則脈數,因下之後,浮數俱去則已
    • 若下之後,數去,其脈但浮者 則營血間熱去,而衛氣間熱在矣 → 爲邪氣獨留心中則肌,邪熱不殺穀,潮熱發渴也
    • 及下之後,浮脈去而數不解者,則衛氣間熱去,而榮血間熱在矣 → 熱氣合幷,迫血下行,胃虛協熱,消穀善飢
    • 血至下焦,若下不止,則血得以去,泄必便膿血也
    • 若不大便六七日,則血不得出泄,必蓄在下焦爲瘀血,是須抵當湯下之

《全書》 SSB-257 ☞diff

⒀病人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喜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抵當湯

《全書》 SSB-258 ☞diff

⒀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便膿血也

Note

요약

■ 畜血者,血在下焦,結聚而不行,畜積而不散者

  • 少腹覺有硬滿
    • 小便不利 → 可利小便
    • 小便自利 → 可下瘀血 抵當丸、抵當湯、桃核承氣湯

※ 大抵看傷寒,必先觀兩目,次看口舌,然後自心下少腹,以手攝按之,覺有滿硬者,則當審而治之

참고

血證

勞復 50

정의

■ 勞爲勞動之勞,復爲再發也

  • 傷寒差後,因勞動再發者是也
  • 傷寒新差後,血氣未平,餘熱未盡,勞動其熱,熱氣還經絡,遂復發也

종류

■ 〔勞復〕勞動外傷:非止强力搖體、持重遠行之勞,至於梳頭洗面則動氣,憂悲思慮則勞神,皆能復也

■ 〔食復〕飮食內傷:爲多食則遺,食肉則復者也

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 帝曰,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黃帝內經素問/熱論篇

《全書》 SSB-203 ☞diff

⒁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差尙微煩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爲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全書》 SSB-391 ☞diff

⒂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新虛不勝穀氣故也

以:《康平》無此字

《全書》 SSB-398 ☞diff

⒁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强與穀脾胃氣尙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卽愈

치법

■ 勞復

  • 傷寒邪氣之傳,自表至裏,有次第焉;發汗吐下,自輕至重,有等差焉
  • 勞復則不然,見其邪氣之復來也,必迎奪之,不待其傳也
    • 枳實梔子豉湯則吐之,豈待虛煩懊憹之證;加大黃則下之,豈待腹滿譫語之候

■ 勞復

  • 傷寒之邪,自外入也
  • 勞復之邪,自內發也 → 隨宜施用

《全書》 SSB-393 ☞diff

⒂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

&:《玉》《成》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全書》 SSB-394 ☞diff

⒂傷寒差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沈實一作緊以下解之

以汗解之:《康平》“少以汗解之”

不治之證

■ 陰陽易、女勞復

  • 男女相易,則爲陰陽易
  • 其不易自病者,謂之女勞復
  • 以其內損眞氣,外動邪熱,眞虛邪盛,則不可治矣

Note

요약

■ 勞復

참고